这就是为什么知青们一听到村里人要盖房子,让他们搬过去,就生气了的原因。他们觉得之前是自己的退让,但是他们不能把之前的知青前辈们留给他们的东西一让再让啊。
知青们还有一个权益留下来的就是工作,对,就是工作。这指的就是慕点和其他知青刚下乡,干一段时间的农活,就被分到村里的厂子里上班。这个就是李知青和江知青那时候争取的。他们觉得工作比下地干活轻松,而知青们在厂子里,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这个优势发挥的好的话,其他人就会注意到这个知青。这个知青到时候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说不定。这算是他们为之后的知青铺的一条路。
不过,可想而知,后面的知青终是有保不住的。这个工作,多重要,大家也知道。所以知青们一直是丢了,又拿回来,再丢,再拿回来,就这样循环。这在每批知青里都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苏知青这些人被村里人安排干农活,他们却没有拒绝的原因。
以上两个是权益,下面这个优势就是村民和知青之间相敬如宾。这个也就是红石村的村里人现在不满本村知青的原因。其他村的知青可是有很多都和当地人结婚了。那些人还会在红石村的村民面前炫耀。
不过,最近,知青在被村里人排挤的时候,红石村的村民就对知青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有些人就冒出了自己不合时宜的想法。甚至不过是村里的男的会这么想,女的也有这么想的。
到红石村下乡的知青里,家世好的不少,村里现在工作机会没有以前多了,他们就想用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红石村在外工作的人多了,红石村的人见识也就多了。大家见过更好的生活,当然会心向往之。
红石村知青的这个优势,红石村村民不再重视。甚至红石村的村民在主动破坏这个他们以前与知青默契形成的红石村的知青们的独特优势。这对知青是很不利的。
至于知青们想争取到的主动权,就是选择权。反正就是在东风压倒西风中,知青想做这个东风。
知青们在商量好之后,就开始第一步自己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知青们做的很隐蔽。同时,他们也开始观察起红石村村民的态度。
其实这个是最好观察的,村里哪些人是最活跃的,这很明显。知青主要着重看这几个人就行。这几个人年纪不大,社会经历不多,对自己的神情不会掩饰,他们在看知青的时候,总是在眼睛里不经意露出自己的得意。
这个得意就很有意思。他们在得意什么?这个得意还是在面对知青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再加上村里有一处地方竟然在盖房子,房子盖的很不仔细,那些人干活极其的粗糙。这可跟村里人盖别的房子的时候不一样,那这房子是盖给谁的?答案显而易见。知青们确定了自己的答案。
林知青在知青开会的时候,直言他们要加快速度了。村里盖房子很快,时间不等人。这个时候,那些原本还有些犹豫的知青都明白,村民的确是在准备再次“排挤”他们。他们的犹豫好像是个笑话。
人嘛,总是会在发现自己的想法有误或看错人时,表现的恼羞成怒。这个时候,做出的举动也会特别果断,特别迅速,甚至下手会更狠。这些知青就是这样。
知青们刚开始想的是打舆论战。他们在前两天准备工作开始的时候,就开始疯狂的写文章投到市里和京城的各种报纸上,这些地方的都投一遍,然后就往别的省份的省城报纸投。这些文章都是夸红石村的发展,夸红石村以前的知青特别厉害,总之就是各种夸赞。
当然,这些文章不可能投过去,立刻就被发表。所以这些知青都请家里人帮了忙。这个帮忙,原本知青们是没有这个计划的。他们想着完全靠自己,去做到这些事情,但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击。红石村村民的速度更是比他们想象的快,这一切都让知青不得不加快速度。而这加快速度做到这些事情,他们就只能借助家里人的帮忙。
同时,在这些不停夸赞红石村的文章中,还是夹杂着一些对红石村现状的批评。例如因为红石村发展的好了,村民的日子都好过了,但是现在村里游手好闲的人特别多,红石村的风气已经变得不如以前好了。有些村民觉得他们的生活比城里工人过得还要好,因此看不起下乡的知识青年,甚至严重一些的人还在排挤这些知青。
这些都是知青写的,但并不是以知青的名义发表的。但是这些文章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起初,那些夸赞红石村的文章出来时,大家只是羡慕和敬佩。之后,忽然有人说红石村发展的是好了,但是红石村的村民却变了。他们不仅忘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还看不起下乡的知青。这批评的文章虽不如夸赞的多,但是却更引人注意。
特别是这些这些文章里,有一部分是夸赞第一批下乡到红石村的知青,文章中说,他们才是值得大家敬佩的人,因为红石村的发展是他们推动的。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帮助红石村发展起来,这才是知识青年的榜样。这样的做法才是知识青年下乡该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