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发展就让大家很惊讶,但是又很好奇。不过,通过这些文章,大家大致也知道了红石村刚开始的发展是那些第一批下乡的知青弄的。其实,就像文章里说的,红石村能有现在的发展,红石村村民能有现在的好生活,这都是因为知青,这都要感谢以前下乡到红石村的知青。
可是,红石村现在怎么就变了呢?他们靠着知青把自己的村子发展了起来,但是现在他们却看不起那些下乡的知青,还开始游手好闲,不干活,更严重的是忘了大领导提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凭什么?红石村的村民凭什么变成这个样子?我们的国家还在发展,多少地方的人还在奋斗,甚至有些地方的人民还都吃不饱肚子,可是这些凭借着国家政策,先改变生活条件的人却已经变了。
很多人在看到描绘红石村的现状的文章后,心里都升起对红石村村民的不满。有些领导也看到了这些文章,觉得红石村这种是不对的。他们村现在的这个风气不好。但是,这中间也有人觉得这真的写的就是事实吗?他们觉得红石村可能现在有些变化,但是这些文章写的太严重了。事实可能被夸大了,他们不相信。
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得不说,红石村火了,大家对它的认识更多了。同时,可能有爆料的人看到大家对自己文章的质疑了,这个爆料的人不高兴了。他写的就是事实啊,凭什么不相信他?
那个爆料红石村现状的人又发表了文章。这次文章里,对红石村描述的更为仔细,对红石村的发展描述的也更详细,对红石村的现状的批评之词也更严厉,甚至在文章的最后,这个作者说,他写的绝对是事实,经得住调查,经得住验证,不相信的人可以实地考察,看看他写的是不是真的?调查了才有发言权,那些嘴上说着不相信他的人可以去查,不要只凭着一张嘴,就在那儿下定论,不要做嘴上的强者,行动上的懦夫。那样,他也看不起大家。
这个爆料者的文章再次被发表,被大众看到后,成功激怒了大家。大家觉得自己才不是懦夫,但是他们要上班,怎么可能去这个红石村做调查。他们没有这个时间。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纷纷觉得这个人提到的这个事情就不现实,可是群众里也有聪明人啊!大家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去红石村,可是有记者呀。记者不就是要报道这种真实的事情吗?
于是,很快,很多报社就接到了群众来信,信中说让他们去红石村看看,红石村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最近红石村的热度很高,原本就有报社正在计划去红石村采访。这一看到群众的反馈,都更加乐意实施这个计划了。
可是,事情一旦有了开头,有些记者就很敏锐的会发现这个热度。红石村,多好的选题啊!因此,在红石村那些被赞扬的文章发出去之后,就有记者动身去红石村采访了。
外面的这些事情,红安公社的人了解的极少,红石村的人更是一无所知。他们还在高高兴兴的盖着为知青们准备的新房子。这房子很快就竣工了,但是这个事情怎么跟知青们开口呢?
有些人觉得自己脸皮薄,这种事情说不出口。村长就是这样的,他觉得他们做的不对,但是他一个人又阻止不了大家的行动,他只能是保持一个不参与的态度。红石村的村民聚集在村委会开会的时候,村长一言不发,只听着别人怎么说这个事情。可是很不凑巧,记者这个时候已经来了红石村。
更不凑巧的是,记者是和去公社买日用品的知青们一起到红石村的。记者知道这些知青是红石村的知青的时候,一路上就已经旁敲侧击的打听了红石村的好多事情。他们一路是从公社走回红石村的,这一路上可不只有红石村的村民,还有别的村子的村民和知青。
红石村的知青在被问来红石村下乡是怎么样的感受,红石村的大部分知青都没有说话。说的最多的就是苏知青和林知青。两人言语中也只是说他们到这儿之后,是失望的。这个态度就很有意思了。记者就更感兴趣了。可是他想再问的时候,红石村的知青都不开口了。
一路上同行的别的村子的村民和知青就开始劝记者,说别问那些知青了。他们其实挺难的。但是他们这些不是红石村的人倒是可以聊一聊。既然大家这么说了,记者也就顺势这么问了。可是,他没有想到红石村真让他惊喜啊。这些别的村子的村民和知青说起红石村,那说的可多了。说到后面,大家的话里话外都带着一些对红石村的私人情绪。
记者到红石村,就说他要去村委会,苏知青说他们顺路,可以带他过去。这一个顺路顺的就特别巧。他们到村委会的时候,红石村的村民正在开会,大家大声的商讨着要把知青们怎么挪到这个新院子。
记者听到这个话,就看向送他过来的知青们。结果,他发现每个人的脸色都特别难看。他还没有开口说话,就听见林知青大声说,“没想到,红石村现在对知青是这个态度,不仅给我们分配最辛苦的活,还要把我们从现在住的这个地方赶出去。好,既然你们要做初一,那也就别怪我们这些知青做初五了。我们知青现在住的房子是怎么来的,这个可是白纸黑字上写好的,你们想这么欺负我们,告诉你们,那是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