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卫国的君臣们埋头做着狗屁倒灶的烂事的时候,宋国的向戌却在做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弭兵!
转眼间,距上一次弭兵之会已过去三十多年了。上一次弭兵之会也是宋国人发起的,是当时宋国的执政华元。这次的发起人,同样是宋国的执政,左师向戌。
有人说,宋国人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搞和平事业,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夹在晋、楚两强之间,夹板气的滋味实在不好。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郑国受的夹板气比宋国受的多得多,在晋、楚两国长达百年的争霸拉锯中,郑国遭受和发动、参与的大小战争共有七十余次,宋国只有四十余次。但郑国人却从未动过搞和平事业的念头,他们一直在拆东墙补西墙得过且过地苟且着。跟宋国人相比,郑国人似乎缺了点担当。当然,宋国人搞和平的动机也不是那么纯,据《左传》说,向戌是为了博名声才搞的。可是,为了名声而去努力做成一件大好事,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跟华元一样,向戌也是与晋国的执政赵武和楚国的令尹子木都有很好的私交。他先到晋国,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赵武。
这一百年来,晋国不停地跟楚国争霸,虽然多数时候占着上风,其实已经很累。何况,晋国几大家族之间矛盾重重,再要大规模用兵,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也正想停战。所以赵武很重视,马上召集大夫们商议。
韩家家主韩宣子韩起说:“战争是百姓的祸害,是财货的蛀虫,是小国的大灾难。有人要消除它,虽然办不到,一定要答应他!不答应,楚国将会答应,并用它来号召诸侯,诸侯都早已厌战,肯定都响应楚国,我们就会失去盟主地位。”
他的话得到众位大夫的一致同意。
于是,向戌马上赶到楚国。楚国人也因为跟晋国人拉了这一百年锯子而精疲力尽了,而且他们还有吴国这个巨大的麻烦需要解决,太想歇口气了。所以,也是没有异议地答应了向戌。
向戌又赶到齐国,齐国人脑子还有点混,还想着要夺回霸权,所以迟迟疑疑,不答复向戌。最后,大夫陈须无说:“晋国和楚国都答应了,我们怎能不同意?而且,别人说要消除战争,我们却不同意,老百姓就会产生离心!”
于是齐国人也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