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落后,社会分工不发达,交换关系也不发达,没有私有财产和等级差别,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相当简单。
当时还没有后来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夫妻、父子关系,更没有君与?臣、官与民、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等复杂关系,人与人在生产、消费等方面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集体的普通成员,享有同样的权力和义务。
凭着传统的习惯就可以解决人与人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必要形成复杂严格的协调性道德规范。而当时几乎吸引?了人们全部注意力的迫切问题是为生存而斗争。
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使用简?单的工具来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并抵御野兽的侵袭和外部落的进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靠的主要是体力和勒劳、勇敢、顽强的道德品质。
原始人在抻话诗歌中满腔热愤?加以歌颂的正是具备这些品德的人,甚至不惜加以夸大和神化,当作自己顶礼膜拜的对象。在原始社会中,和协调性道徳相比,进取性道徳确实占着主导地位。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恃况发生了变化。
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分工和交换关系日益发?达,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压迫。因此,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相互间矛盾越来越尖锐。
由于实践的需要,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道徳就迅速发展起来。每一个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后,为了保持自己理想的社会秩序,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总要提出一套完?整的协调性道德体系。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道德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当某个统治阶级还处于上升时期时,能提出一些进步的协调性道徳,并把进取性道徳和协调性道徳放到?同等里要的地位来加以提倡,如果某个统治阶级日趋反动,其统治地位摇摇欲坠,那时?它为了保住即将失去的利益,就千方百计压抑进取性道德,提倡保守反动的协调性道德。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道德和我国宋明理学家讲的道德,就是为没落地主阶级服务的协?调性道德。
进取性道德规范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之后,就代代相传,成为若干社?会形态中道德的基本因索。人类只要不停止生存和发展,进取性道德就会在整个道徳规?范中占相当的地位。
协调性道德规范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内?容,变化较大,?存在的时间长短不等。有些协调性道徳适用于几种不间的社会形态,如?团结、友爱、先人后己等。有些则随着某个特定的阶级或社会而产生和消亡,如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
当然,进取性道徳和协调性追徳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论那个社会,只有充分发挥进取性道徳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大大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取性道德也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协调性道徳。而一切进步的协调性道德,都具有某种推动社会发展的间接作用,所以也可以叫作进取性道德。我们划分进取性和协调性这两种道德,只是就其主要的、一般的作用而言,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
(那么,从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生产发展到现阶段,协调性道德优先于进取性道德。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协调性道德放在首位,而把进取性道德放在第二位。
这不是说进取性在这个时代不重要,而是说,在这个时代,协调性道德更重要。
每个人都想进取,连石头都想飞的时代,一定要让道路畅通,否则会堵车。
要让道路畅通,就是要做好协调,就意味着大家都要尊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这个交通规则,就是协调性道德。如果协调性道德规范未成熟,大家谁也别想走得痛快。
那么,回到我们的考试问题上:就要做到区域公平优先,而且不止于此。
所有和协调性道德有关的考试制度,均优先:分闱就是一种协调,包括男女分闱、城乡分闱、按省、市、县等分闱。
男女一齐竞争,大部竞争项目,总有一方明显处于弱势。
城乡一齐竞争,由于享受的公共资源不同质,乡村基本上处于弱势。
区域也一样,云贵藏疆的孩子,所享受的教育,肯定没法和北上广深比。
协调性道德,就是让处于弱势的群体,有上升的渠道,宽阔一点比较好。
我们认为,人生而平等,只要给机会,谁都有可能成功。所以,我们主张,协调性道德优先;主张区,域公平优先;主张,在具有重大利益的考试中,男女分开考,城乡分开考,各省分开考、各地级市分开考、各县分开考。
有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有一段时间,高考既上大学的指标到了县,甚至到了乡,是不是最高领导人的公平观念在彻底执行。
但是,这只顾及了协调性道德,只顾及了区域公平;没有顾及进取性道德,没有顾及考试公平。所以才出了问题,没有了竞争,后门成风。
后来,把指标配额制收回,考试各省一条分数线。现在又有了专项指标。
我认为,从学理上,我们还没有彻底弄明白。
怎么才算明白呢?
我们认为,从伦理学的角度弄明白了道德的结构,次道优先性,就能解决考试的指标和分数的关系。)
(限于篇幅,我只选了原文的一小部分,不到三分之一。若感兴趣,您可翻阅原文。查阅信息附后。)
试论道德的结构及起源
作者:王磊
期刊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页码:P37-47
期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