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邦的现行制度下,一切生产体系产出的物质财富,都归于有产者。
将其施舍给民众的唯一理由,安抚情绪、避免暴乱,时至今日也完全可以凭无人机与机器人来搞定。
民众的需求,民众的愤怒,也就随之而变得一点都不重要。
今天的联邦,当局连起码的生活救济都十分吝啬,连一片面包都心疼,又怎么可能投入巨资,为那些空有需求、却没有任何支付能力,本质上则是因为其根本不掌控任何暴力机器的普通民众,配备什么生化仿真人呢。
要解决失业民众的问题,与其投放仿真人,还不如释放一群猎头无人机更有效率。
从智能设备到仿真人,出现在研发中心的类似产品,进入方然的视线,按托马斯*安生的人物设定,权衡利弊,他选择了与一干外表诱-惑之极的仿真人保持距离,也因此而获得了Emily的极大好感。
在Emily、或者其他任何身为女友、妻子的人眼中,那些线条毕露、容貌惊艳的仿真人,都是极其令人不快的怪物。
但是在一大群宅男程序员眼里,事态,显然就完全不同。
诸如此类的矛盾,在研发中心,隔三差五就会有一次爆发,方然置身事外,只觉得这很无稽,虽然出于正常男人的审美与心理活动,对仿真人,他也坦率的承认自己“亦有想法”,却很明确的知道,自己不会、也不应该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一群凡人眼中,人生,如此短暂,及时作-乐就是至高的追求,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在永生追寻者的立场,推倒徒有其表的机器,疯狂输出,就是一种很离谱的蠢行,哪怕自己在于Emily相处时也没少这样做,究其本质,也只是在扮演托马斯*安生的角色,而非真的对这种事有莫大的兴趣。
缺乏兴趣,是心理上的不正常吗;
方然并不刻意回避这一点,他早就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一般的正常人。
但扪心自问,不论面对Emily、还是服务机构里那些衣着暴露的仿真人,念头终究还是有的,有时候,还分外强烈,之所以自己还能安之若素,对任务计划之外的异性交往都缺乏兴趣,还是因为永生执念的强烈压抑。
但这种压抑,完全是一种内心的自我约束,流露到外表时,反而对托马斯的人设不利。
托马斯*安生,在IBM管理层的眼里,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核心雇员呢,这一点,方然之前冒险渗透过“国际商用机器”的核心服务器,调取HR部门的秘密资料来看,发现公司上层对托马斯的界定是“内向的软件工程天才”,这让他稍稍松了口气。
类似的雇员描述,在人才云集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里,十分寻常,看来公司并未对托马斯另眼相看,这反而是好事。
但这也意味着,一旦形成了固有印象,托马斯*安生的言行,就最好持续的符合其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