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博川师范校园里,香樟树的叶子被阳光晒得发亮。楚运欢背着绣着玉米苗的布包,手里提着“农具物理实验套装”,刚走进校门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主干道两旁插着彩色旗帜,上面写着“欢迎 2025级新同学”,“乡村教育定向班”的学长学姐举着木质牌子,上面画着锄头、书本、篮球、画笔的组合图案,格外醒目。
“这边走!定向班报到处在体育馆!”穿蓝色志愿者服的学姐笑着招手,看到楚运欢布包上的玉米苗,眼睛一亮,“你们是从红星村来的吧?李敏老师上周还跟我提起你们,说你们四个带着‘玉米地教学’的想法来的!”
吴文娇攥着绣着“吴”字的被褥角,有点不好意思地笑:“学姐怎么知道?”“李老师说你们复课班用锄头讲杠杆、用抽水机讲浮力,”学姐指着远处的实验楼,“你们看,那栋楼三楼就是‘农具物理实验室’,里面有专门的灌溉机模型、农具受力分析台,比你们在村里用的‘土教具’专业多了!”
楚运欢顺着学姐指的方向看去,实验楼墙上挂着块金属牌匾,“农具物理实验室”七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他突然拉着吴文娇的手,声音里满是兴奋:“咱们以后能在里面做专业实验了!高中时只能在玉米地画草图,现在有了模型和仪器,肯定能把‘农具物理’研究得更透彻!”
王强抱着印着校徽的篮球,在旁边蹦了蹦:“那我得赶紧去体育学院看看!说不定能找到用玉米杆做篮球架的方法,以后教农村娃打球,不用总蹭学校的场地!”赵晓慧则举着水彩笔,对着实验楼速写:“我要把实验室画进漫画里,旁边再画片玉米地,就叫‘从土地到课堂’!”
报到处的长桌前,周教授正戴着老花镜整理资料——他头发花白,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胸前别着枚旧校徽,和李老师送他们的那枚一模一样。“楚运欢、吴文娇、王强、赵晓慧?”周教授抬头笑了,指着桌角的教案本,“李敏昨天特意把这个送来,说让你们看看她当年的‘乡村语文教案’。”
楚运欢翻开教案,泛黄的纸页上写着“1999年乡村教学记录”,里面画着锄头的简笔画,旁边标注“杠杆原理在农具中的应用——可结合物理课讲解”,字迹和李老师现在的笔体几乎一致。“李老师当年就这么注重学科融合?”吴文娇凑过来看,发现某页还贴着片干枯的玉米叶,和自己口袋里的那片格外相似。
“她当年跟你们一样,带着农村娃的韧劲来上学,”周教授摩挲着教案封面,“第一次试讲就带学生去学校的实验田,用玉米播种间距讲数学密度,用麦苗生长讲生物光合作用,现在你们的‘玉米地分垄法’,跟她当年的思路不谋而合。”
下午的定向班班会在阶梯教室举行。周教授站在讲台上,身后的投影幕布上放着李老师的旧照片——二十多岁的李老师蹲在玉米地旁,手里举着课本,身边围着几个农村孩子。“今天咱们不谈成绩,聊聊‘为什么选择乡村教育’,”周教授的目光扫过四人,“你们先来?”
王强第一个站起来,篮球放在桌角轻轻转着:“我想在学校办‘乡村体育社团’!高中时我带村里娃用玉米杆搭跳高杆、用旧轮胎做平衡垫,现在想教同学们这些‘土方法’,以后回村教书,就算没有专业器材,也能让孩子爱上运动。”
“我要办‘乡村教育漫画社’!”赵晓慧举起速写本,上面画着复课班在玉米地学习的场景,“把咱们的教学故事、农村娃的追梦经历画成漫画,让更多人知道乡村教育不是‘苦差事’,是充满烟火气的事业。”
楚运欢跟着站起来,手里捏着片玉米叶书签:“我们还可以办‘互助社’,像高中时一样帮同学进步——物理不好的,我们用农具讲原理;语文没思路的,我们用乡村故事找灵感。大家一起把‘乡村教育’的想法落地!”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周教授笑着点头:“好想法!学校会给你们提供场地和经费,我当年带李敏办‘乡村教育调研社’,现在轮到你们接过接力棒了。”他从抽屉里拿出四把钥匙,“这是农具物理实验室的钥匙,你们四个负责管理,每周可以申请两次使用权限。”
傍晚的实验楼前,夕阳把四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楚运欢打开实验室的门,里面的景象让他们眼前一亮——靠墙的架子上摆着各种农具模型:迷你抽水机、可调节角度的锄头、带刻度的扁担,中间的实验台上放着受力分析仪、浮力测量器,比他们高中时用的黑板画图专业多了。
“高中时咱们在玉米地用树枝画受力图,现在有了这些仪器,能精确计算数据了!”楚运欢拿起抽水机模型,和自己带的那个对比,“这个模型能模拟不同水压下的水流速度,以后教学生‘流体力学’,不用再等下雨看灌溉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