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升学宴快结束时,四人悄悄溜到村后的玉米地旁,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咱们把这个埋在这里吧,”吴文娇掏出个铁盒子,里面还放着之前的玉米叶书签、星星灯,“四年后回村教书时,再挖出来看看,看看咱们有没有实现今天的约定。”
王强用树枝挖了个坑,楚运欢把铁盒子放进去,赵晓慧在上面画了个玉米苗的记号:“到时候咱们带着学生来这里,告诉他们,梦想是需要坚持的,就像这玉米苗,只要扎根土地,就能慢慢长大。”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玉米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在为他们的约定鼓掌。楚运欢看着身边的伙伴,突然觉得,这张录取通知书不仅是一张入学凭证,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承诺——对自己的承诺,对农村娃的承诺,对这片土地的承诺。
“开学后,咱们要成立‘乡村教育互助小组’,”楚运欢突然说,“每周讨论一次教学方法,我研究‘农具物理’,你研究‘乡土语文’,王强研究‘体育教学’,晓慧研究‘乡村美术’,四年后回村,咱们就能直接用上。”
“好!”吴文娇点头,手里攥着通知书,“我还要写本《复课班的故事》,把咱们的经历写成小说,给农村娃当课外书,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赵晓慧则掏出画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四年后的约定”漫画:四人站在乡村中学的门口,身边围着举着书本的孩子,背景是玉米地和教学楼。
升学宴结束时,村民们都来送礼物——张阿姨给每人塞了袋红糖,说“在学校煮玉米粥时放两勺”;王婶给每人织了件毛衣,说“博川冬天冷”;李爷爷给每人送了本旧字典,说“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别偷懒”。
楚运欢抱着堆得像小山的礼物,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看着全村人关切的眼神,看着手里的录取通知书,看着远处的玉米地,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乡情”——乡情是张大山的喇叭声,是楚母的鸡汤,是村民们的礼物,是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牵挂。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楚运欢对着村民们大喊,声音在村子里回荡。吴文娇、王强、赵晓慧也跟着喊:“我们会回村教书,让更多农村娃考上大学!”
村民们的掌声震得玉米叶都在晃,张大山举着喇叭,又开始广播:“咱们村的娃要去上大学了!四年后就回来当老师!以后咱们村的娃都有出息了!”
夜色渐深,四人坐在玉米地旁,看着满天繁星。楚运欢翻开李老师送的物理实验手册,吴文娇读着文学名着,王强拍着新篮球,赵晓慧画着星空。玉米地里的虫鸣和他们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乡村夜曲。
“你们说,四年后回来,咱们的乡村中学会不会有新的教学楼?”吴文娇突然问。
“肯定会,”楚运欢笑着说,“而且我们要在教学楼前种上玉米苗,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梦想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只要扎根够深,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王强抱着篮球,突然站起来:“我现在就去练球,四年后回来,要教出能打县比赛的篮球队!”赵晓慧也跟着站起来,画笔在手里转了个圈:“我要画遍全村的玉米地,编成《乡村美术教材》,让农村娃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美!”
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洒在埋着通知书的玉米地里,洒在整个安静而温暖的村子里。他们知道,四年后的约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在博川师范的四年里,他们会努力学习,为回村教书做准备;四年后,他们会带着知识和热情,回到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用农具讲物理,用故事教语文,用篮球传勇气,用画笔绘梦想,让玉米地里的希望,照亮更多农村娃的未来。
而此刻的村委会公告栏上,那张四人举着通知书的照片已经贴好,旁边写着张大山的亲笔字:“2025年夏,楚运欢、吴文娇、王强、赵晓慧考上博川师范大学,四年后回村教书。”路过的村民都会停下看一眼,脸上满是骄傲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四年后,四个年轻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玉米地里学习、在操场上奔跑的场景——那是属于这个小山村的,最温暖、最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