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2年2月份,由于阿美莉卡军队完成从巴比伦国伊撤军,安全真空迅速被各类武装势力填补。正是在这片混乱之中,侯赛因这个名字开始出现在安巴尔省、尼尼微省和迪亚拉省的情报简报中。
起初,CIA将其视为某种象征性抵抗部队代号。然而,随着其军队在两个月内连克费卢杰、拉马迪、鲁特拜等战略要地,并成功击溃多支当局部队,人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惊人的可能,是不是曾经的侯赛因又回来了。
据多方分析,这位‘侯赛因’极有可能是老萨高层核心,并且完美的继承者。但无论真假,其所展现出的战略耐心、指挥能力与部落动员网络,远超一般叛乱武装。
他巧妙利用勋倪派对什野派主导的管理长期不满,积极的联合地方部族长老,重建效忠体系;同时,通过缴获阿美莉卡军队遗留装备及塔拉巴尼部队溃败时遗弃的装甲车辆与通讯系统,迅速武装起一支超过五万人规模的职业化部队,这当中很多一部分是侯赛因这么多年游击战的核心骨干。
至3月底,这支“新复兴军”已控制巴比伦国西北、西部全境及南部部分地区,兵锋直指巴哥大城北郊。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在三次与库尔德佩什梅加武装的正面交锋中,虽未能突破防线,但也未遭决定性失败,展现出罕见的战术韧性。
此时的侯赛因,已不再是曾经的逃亡者,而是一位手握军事武装力量、掌控大面积土地、深谙权力游戏规则的复仇者。面对北方强敌压境,巴比伦国南方联盟代表阿巴迪做出了一项令外界哗然的决定:启动与侯赛因的停火谈判。
这不是软弱,而是精明的计算。南方联盟虽名义上隶属巴哥大城管辖,但长期受制于资源分配不公与教派歧视。阿巴迪深知,若继续支持塔拉巴尼对抗侯赛因,极可能导致南方陷入战火,甚至被库尔德人趁机蚕食。
而侯赛因提出的条件——承认南方自治权、保障能源收益分配、维持现有行政架构——恰恰契合其利益诉求。更重要的是,侯赛因背后站着阿盟的默许乃至支持。
多个海湾国家担忧什野派持续扩张会加剧地区教派对立,因而暗中为侯赛因提供外交掩护与资金渠道。这种区域格局的变化,使得阿巴迪的倒戈不仅是生存策略,更是一次重塑巴比伦权力结构的历史性押注。
双方最终达成临时协议:以实际控制线为界,实现全面停火;南方联盟不再向巴哥大城提供军事支援,并在未来的巴比伦负责人争斗中支持侯赛因作为候选人。
而别人不知道的则是马利基总里却实南方联盟的核心人物,经常与库尔德人负责人塔拉巴尼有分歧。虽然说大家都是什野派系,但和库尔德人不是一家人。现在你们库尔德人在巴比伦国一手遮天,不符合大家的利益。
以巴比伦国负责人塔拉巴尼和库尔德负责人马苏姆,本来获得阿美莉卡的支持成为巴比伦国最大获益者,不过这些年的手腕实在是太差劲,根本无法整合巴比伦国。
最让人担忧的是,库尔德人战斗力也不是很厉害,相比起侯赛因那边,也打个不相上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侯赛因那边的军事力量和作战经验加成,恐怕库尔德武装力量也不是对手。
再加上阿美莉卡已经彻底不太想管理这边的事务,所以既然有了停战的机会,何不多捞一点实际利益的好处,于是这场在莫斯科和平谈判的会议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