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和陈明站在争论圈外。
吴林没有立刻介入,他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目光沉静地扫过激辩的专家们,扫过“天枢”冰冷的巨构。
他深知自己并非技术权威,他的价值在于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推动协作。他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无形压力,那是无数技术细节交织成的、足以令人窒息的复杂性。
但穿越这复杂,是唯一的道路。
“李老的问题,直指核心。”吴林的声音适时响起,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打破了沉默。
他迈步走到工作岛中央,目光诚恳地看向周院士、郑教授、李老,“各位前辈,‘苍穹之盾’是一个整体。‘玄甲’是盾,‘伏羲’是能量之源,‘死神瞳孔’是利刃,量子定位是眼睛。它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争论是为了找出最优解,是为了让这个整体更强,而非证明某一环节的绝对完美。”
他指向“天枢”基座,语气坚定:“S区就是我们共同的战场。我提议,立刻成立跨系统联合攻关组。周院士团队,进驻材料-能源耦合验证区,我需要四十八小时内,拿到‘玄甲’材料在模拟‘伏羲’矩阵瞬变强磁场环境下的综合热-力-辐照测试报告!郑教授团队,光学实验室同步开启全频谱电磁兼容性测试,模拟李老提出的所有干扰源场景,寻找最优的屏蔽、滤波和时序补偿方案!李老.....”
他看向能源老帅,“请您牵头,联合电磁屏蔽、材料、结构力学团队,主攻能源舱与光量子/光学舱的‘隔离缓冲区’设计,七十二小时内,拿出三个具备工程可行性的方案!目标很明确:将系统内部相互干扰,降到‘南天门’计划要求的技术指标以下!”
他的话语清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时限紧迫。没有技术细节的指手画脚,只有对协作方向和目标的强力推动。
“同意!”
“就这么办!”
“好,我立刻协调人手!”
三位大拿几乎同时回应,脸上的争论之色被专注的凝重取代。
吴林的安排切中了要害,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框架。工作岛的气氛瞬间从胶着的争论场,转变为一个高速运转的联合指挥部。
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始快速交流,数据板在手中传递,初步的协同测试方案被快速勾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