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教授,量子光学团队负责人,四十出头,卷发因激动而凌乱。
他指着全息投影上复杂的光路图,指尖几乎要点到材料泰斗周院士的鼻尖:“周老!静态环境下的82%自愈率没有意义!‘死神瞳孔’在实战中承受的是每秒数十次的超高能脉冲轰击!是外层空间-180℃到+150℃的极限温度循环!”
“您现有的复合陶瓷基底,热膨胀系数哪怕有0.5ppm(百万分之零点五)的批次差异,在长时间热应力积累下,镜面微形变叠加起来,我们追求的0.0001角秒瞄准精度就是空中楼阁!必须找到热稳定性更极致的基底材料!”
周院士,年逾古稀,清瘦如标枪,脸上无一丝愠怒,只有沉浸在科学深渊中的凝重。
他拿起工作台上一块深灰色、毫不起眼的材料样本,手指轻轻摩挲:“小郑,动态热应力,正是‘玄甲’项目组过去一年的核心课题。”
他示意助手,“接入7号热冲击测试台,目标:模拟满功率照射下300秒极限工况,同步进行纳米级实时形变扫描。”助手迅速执行。
周院士目光锐利如鹰:“‘玄甲’的奥秘,在于纳米尺度的梯度掺杂结构。它像千层糕,但每一层陶瓷晶格的方向、掺杂元素的种类和浓度都经过精确计算和控制,形成一种……动态的应力缓冲网络。热膨胀依然存在,但被引导、分散、抵消,转化为可控的、局部的、可逆的弹性形变。这就是82%自愈率的基石。”
他顿了顿,指向旁边高速滚屏的监视器,上面是复杂的热力场模拟数据,“至于基底,新型铼铱-碳化钽复合材料已经在‘九幽’极端环境模拟舱里连续运行了九百小时。数据,很坚韧。”
郑教授紧盯着那飞速滚动的、代表材料在极端热力耦合下形变量微乎其微的数据流,紧锁的眉头并未完全舒展,但眼中的锋芒收敛了,代之以更深的思索和评估。
“伏羲超导电容矩阵与系统兼容性也是不容忽视。”负责能源与动力集成的李老工程师,洪亮的声音带着老一辈的务实穿透争论。
“材料是筋骨,能源是血脉!筋骨再硬,血脉不通,也是死物!”
他大步走到另一个全息投影前,上面是“天枢”内部复杂的堆芯和环形嵌套的“伏羲”超导电容矩阵结构。
“彭总长说0.3秒输出1.8GW,97%充放效率,靠的就是它!”
他重重敲击投影中的电容矩阵,“瞬时充放电产生的瞬变强磁场,峰值能达到几个特斯拉!这对旁边脆弱的量子纠缠定位传感器、镜面压电陶瓷促动器就是灾难!万分之一高斯的杂散场干扰,就足以让那0.0001角秒的精度变成废纸!还有空间堆的次级中子流和伽马射线,对光学镀膜和传感器就是慢性侵蚀!这些系统内部的‘战争’,比外部的导弹更隐蔽,也更致命!”
李老的话像一盆冰水,瞬间让材料与光学的争论降温。
整个工作岛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嗡鸣。系统集成与电磁兼容性问题,如同无形的巨网,笼罩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