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说:“你最近在新野,协助刘备与曹操决战,必然对曹军的虚实了如指掌。”孔明说:“刘备兵力微弱,将领有限,再加上新野城小,粮食不足,如何能与曹操抗衡。”孙权说:“曹军到底有多少人?”孔明说:“马步水军约有一百多万。”孙权说:“难道这是假的?”孔明说:“并非谎言。曹操在兖州已经拥有青州军二十万,平定袁绍后,又得到五六十万军队,中原新招募的兵力有三四十万,现在又得到了荆州的军队,大约有二三十万。综合起来,至少有一百五十万人。我说一百万,是为了不惊动江东的人。”鲁肃在一旁听了,脸色大变,眼神中怀疑地看着孔明,而孔明装作没看见。孙权说:“曹操手下还有多少战将?”孔明说:“足智多谋、善于征战的将领,至少有一两千人。”孙权说:“曹操平定了荆楚,是否有进一步的野心?”孔明说:“他已经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他并不是图谋江东,而是等待着选择最佳的进攻地点。”孙权说:“如果他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是战还是不战,请你为我做出决策。”
孔明说:“我有一句话,只是担心将军不会听从。”孙权说:“请说一说。”孔明说:“最近天下局势混乱,所以将军起兵江东,刘备收复汉南,与曹操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已经消除了大敌,基本上已经平定了。最近又攻克了荆州,声势震动全国。虽然有英雄豪杰,但是却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备逃到了这里。建议将军量力而行,如果能够凭借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不妨与曹操断交;如果力量不足,为何不听从众谋士的意见,保持军备,面向北方。”孙权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孔明又说:“将军外表上看起来顺从,内心却有疑虑,事情紧迫却不做决断,灾祸将会无时无刻地降临!”
孙权说:“如果真是这样,刘备为何不降曹操?”孔明说:“古时候田横是齐国的豪杰,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义气。更何况刘备是王室的后裔,才华卓越,众人都钦佩。如果他的事情不成功,那是命运的安排。又怎么可能屈服于他人?”孙权听了孔明的话,脸色突然变了,拂袖而起,退到后堂。众人都笑了起来,散开了。鲁肃责备孔明说:“你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幸好主公宽宏大量,没有当面责备你。你的言论实在是太轻慢我们的主公了。”孔明仰头笑着说:“怎么会如此不能容忍呢?我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已!我有自信自己所言之事是有根据的。”鲁肃不再争辩,转身离开。
孔明看着众人散去,心中暗自思索。他知道自己的话可能触动了孙权的敏感神经,但他并不后悔。他想要唤醒孙权的觉悟,让他明白当前的危机和应对之策。
过了一会儿,孙权从后堂走出来,神色已经平静下来。他重新坐回宝座,对孔明说:“孔明先生,你的忠告我已经听进心里了。你所言的确有一定道理,我会慎重考虑。”
孙权在反复权衡之后,最终向孔明表达了他的决心:“曹操平生所恨的,不过是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和我罢了。如今这些势力已经一一被消灭,只剩下豫州和我。我不能让整个吴国受制于人。我已经决定了,只有刘豫州能和我一起对抗曹操。但是,豫州新败之后,能否抵抗曹操的攻势呢?”
孔明听后,冷静地分析道:“豫州虽然新败,但关云长依然率领着精锐士兵万人,刘琦也统领着江夏的战士,数量也不下万人。曹操的军队远征而来,已经疲惫不堪;他们近日追击豫州,轻骑兵一日夜行三百里,这就像是强弩之末,连鲁缟都穿不透。而且,北方的士兵不擅长水战。荆州的士民归附曹操,只是迫于形势,并非真心。如果将军能和豫州协力同心,必定能打败曹军。曹军一旦被打败,必定会北归,那时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更强大,三国鼎立的形势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日。希望将军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孙权听了孔明的话,心中豁然开朗,高兴地说:“先生的话,让我如同顿开茅塞一般。我已经决定了,没有任何疑虑。我们即刻开始商议起兵,共同消灭曹操!”
然而,这个决定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张昭等人认为孙权被孔明所迷惑,急忙入内劝谏:“主公,您想与曹操争锋,但您自认为比袁绍如何?曹操当年兵微将寡,还能一鼓作气打败袁绍;如今他拥有百万大军南征,我们岂能轻视他?如果听了诸葛亮的话,轻易动用军队,这就像负薪救火一样危险。”
孙权听后,低头不语。顾雍也说道:“刘备因为被曹操打败,所以想借我们江东的兵力来抵抗曹操。主公,您怎么能被他利用呢?希望您听从子布的话。”孙权沉吟未决,心中矛盾重重。
张昭等的反对并没有改变孙权的决心,他继续思考并权衡利弊。顾雍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支持与刘备合作。最后,鲁肃进来劝说孙权不要再犹豫,不要被众人误导。
孙权退入内宅后,仍然犹豫不决。吴国太见状,问及他心中的烦恼。孙权提到了自己母亲的临终遗言,吴国太的话让他如梦初醒,想起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经过吴国太的劝告和提醒,孙权决定与刘备合作,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他深知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有胜利的希望。这一决定也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