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张如尘被吸引,老道王羲之洋洋得意,想他王羲之出身名门,自幼习字,七岁便已经有所成,在偶然间,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写下兰亭序,一贴成名,但此后再想重现当日之意境却再无机会,就算是临摹也是无法复制那二十多个“之”字的真意,实为遗憾。
可以说,这二十多个“之”字便是他一生巅峰,就算是对于千古历史来说,也是独占鳌头。
但这也是他一生的心结,试问谁想在原地踏步,更遑论他乃是当时第一,自然是想更进一步,但天时地利人和已过,他始终不能如愿。
“小伙子看来在书法一道上还是有天分的,就是不知道你能领悟多少。”王羲之没有去打扰张如尘,他选择在一旁默默等待,等待着这个年轻人回神。
此时的张如尘心神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着万千文字,各不相同,争相辉印。
书法一道,分为数个流派,各有千秋,不能做比较,但都是有着自己的一个“度”,或者说牢笼。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无论是哪一流派的字,皆是有着自己的规定,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皆需有理可寻。
所以说,在历史长河中,虽然这些流派的书法大家功力深厚,一笔一划皆是上乘,但终究还是缺少了自然、灵性,写出来的字,只是一个字。
而王羲之的字则不同,行云流水,好不自然,所以在这万千文字中特别的显眼。
张如尘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二十多个“之”字。
如果非要形容一下,只能这样说:其他的字如同黑夜中的群星,米粒光辉,也好比野草中的鲜花,五颜六色。而那二十多个“之”字,则如同群星捧月,如日当空,也好比群花中的花王,引人眼球。
这也是为什么书法家中,唯有王羲之流传最广,名号最响。
看着看着,张如尘的眼中再去其他文字,只剩下这二十多个巨大的“之”字,悬浮空中。
“之”字,很简单,只有三笔,但这二十多个“之”字的写法却是各不相同,粗略一看只是书写自然,各有千秋,但认真的看则会发现,这二十多个字蕴含着天地至理,也就是大道。
据闻王羲之当时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突然间有感而发,正巧天时地利人和齐聚,于是他便在半梦半醒间,下笔如有神助,自然无为,一气呵成,写下了这二十多个不同的“之”字。
此时,张如尘便在这些字中看到了天地至理。
其实天地到底有没有道理,或者说,道理是什么,他不知,王羲之不知,更别说大道,何为天地大道?那不是能用天地人三道可以解释的。
但同时,也可以这么说:天地之间的道理、天地大道,存在这世间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也就是说,天地的道理、大道充斥在这天地间,只是无法看见。
而这二十多个“之”字,便蕴含着天地的道理,张如尘是这样认为的。
在这二十多个字中,张如尘看到了很多东西,令他心神俱震,最后只说了两个字:“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