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有兵无粮岂可冒进
诸葛亮抵达长安的时间,比李素派来的信使,也就早了三五天而已。
所以这点时间,也就只够刘备大致了解一下南北两线最新战局、初步估一个下阶段战略方向。外加论功议赏、斟酌爵位制度优化。
草草梳理了一番上述事务后,眼看就到了九月底,李素派来的上表信使也抵达了长安。
刘备正好腾出手来,第一时间仔细审读李素的奏折,同时把李素、鲁肃等人对下一阶段的战略建议,跟诸葛亮、荀攸的建议对照着看,顺便把法正也找来。各取所长,裒多益寡。
等李素回信上的计策和计划都安排下去之后,失地光复得差不多了,李素本人也就该进京了,到时候才好直接接受刘备给他的那么多升官赏赐。
刘备看得很认真,对于李素奏表里建议的“今年剩下的时间不足以取太原,因为后勤困难和战区百姓困苦,也无法由上党攻破壶关并攻破邺城,所以建议佯攻邺城吸引袁绍防御力量,实则专注取雒阳”这一大方略,刘备也完全认同。
主要是诸葛亮、荀攸在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分歧,三方都这么劝他,英雄所见略同,那就肯定是对的。
不过,三人的献策,在一些细节上并不完全一样。
比如,诸葛亮也提到了具体操作应该“摆出继续威胁邺城的佯攻姿态,吸引敌军兵力”,然后实攻雒阳。
但李素这个做师傅的比诸葛亮更进一步,提到了战后的一些配套措施。
比如要各种想尽办法在夺取雒阳后还继续加码舆论攻势,通过民间渠道对敌方基层官兵散布流言大肆宣传“袁军雒阳防御空虚、兵力被抽调到邺城和壶关,导致雒阳失守,完全是袁绍的弱智无能”之类的种种观点。
换言之,从纯军事角度来分析,是否在壶关方向继续佯攻吸引敌人兵力,并不影响关羽能否拿回雒阳这个结论。
以袁绍现在被累计歼灭十九万大军的现状,他就是同时对邺城和雒阳都花重兵死守,雒阳肯定也是守不住的。
用点儿计策分化敌人、给河南尹战区的敌人后撤的借口和逃跑的机会,无非是让攻坚顺利一些,甚至可以直接迫降敌人,降低对雒阳周边的破坏。
所以,无论袁绍弱智与否,雒阳他是丢定了。
李素补充计策的关键,就在于要持续对袁绍本人的心理和名望施压,让袁绍气得死去活来,针对袁绍本人的健康状况往死里穷追猛打。
而他能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和荀攸看不到,显然不是诸葛亮等人智商不够,而是李素在这个细分问题点上,直接利用他熟知历史人设抄了答案。
毕竟,其他人再料事如神,也不知道“历史上官渡之战后一年多,袁绍就因为连续两次战败气郁而死”这个结论。他们就算知道袁绍色厉胆薄心眼小爱面子,也不可能了解深入到“坚信袁绍能被气死”的程度。
毕竟一个小心眼的人,只要没有真被气死过,就无法从医学上证明他有易被气死体质。
世上也就不可能有人像李素这样,能预知一个人是否能被气死。
刘备揣摩了一下这个细节后,一开始也不理解,就把李素信中这个点私下拿给诸葛亮和荀攸参详。他也没通过正式的大朝会,就是在未央宫的书房石渠阁里,私下召见几个顶级谋士商谈。
诸葛亮和荀攸法正讨论后,觉得李素所言确实很有道理,就建议刘备把这个点补充到源计划里。
刘备也是自嘲地摇摇头:“罢了,虽然‘从袁绍举止病态分析,看出袁绍能被气死’这种事儿,确实匪夷所思。但看在伯雅一贯料事如神的信用,就多信他一次。
反正方针的其他部分跟二位爱卿所言相似,不用大改,期待一下也没什么损失。”
敲定这个细节之后,基于此往下推演的“明年对袁绍直辖领土要暂缓军事进攻,一切以打击袁绍威望、攻心气死袁绍为主,军事厮杀为辅”路线,也基本可以直接采纳。
然后就该诱导袁绍溺爱少子、死后必然诸子兄弟阋墙、进一步演化为袁曹内讧……这些也可以接受,不算拖节奏。
毕竟没有这一手,明年刘备本来也比较难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
接壤的三个郡彻底打烂了,河南尹收回来之后也没有多少军资积蓄,确实要缓口气把后方物资大量转移到前方,才能继续进攻。
真正的战争不是不用考虑后勤的打游戏。军事上再强,也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所以,李素的建议只是稍稍延长了缓冲期,以等待敌方阵营内部更大范围的“缓之则自相图害”发生,这也是等得起的。
对李素的上表进言讨论到这一步之后,荀攸、法正等人就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忍不住提醒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