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优待不优待的问题,西海郡内,下达的律令可是一视同仁。
只是西海之地,近些年作为行商聚集之所,流动百姓增加。与刚走出深山的羌人比较,本地汉人则是多有副业,或是有了根基,生活水平与关中相比,更为富足。
为这现实所满足,才使得西海的汉人不需要太过冒险,家中的男子仅需要按照朝廷的律令征兵,而不需要主动参与募兵之中。
郝大尹当看明白,只要在郡内,无论是羌人,还是汉人,现在都是大新人,选择权在他们自己手里,机会当是自己争取的……”
王匡摇头,并不赞同郝升的看法。
居安思危,先贤在这方面总结的很是到位,但普通人到底不是先贤。
王匡很希望自己的想法是错误,那即证明大新人,更准确的说是生活在他的封国内,享受贸易发展带来丰厚回报的汉人们,没有失去血性!
也不枉他当初建立兴武城时的构想,即把兴武周边,西海城在内的广大西海郡构建成西域与关中之地连接的咽喉。
“下吏受教了!”郝升躬身道。
看到王匡后面言语中的严肃之感,郝升的额头忍不住聚集了几滴汗珠。
“接下来的五日之类,各地官寺当严格登记应募之士。国朝危难,匹夫有责。只要能杀了来犯的胡人,换大新边境一个安宁,那都是英雄!”
王匡和西海郡大尹的这段对话,“不经意”间传了出去。
尤其那一句,“国朝危难,匹夫有责”还被皇帝用以在未央宫训诫朝臣。太学士子,包括各郡学的士子,亦将之当为人生名句。
正是这番言论,西海之地的募兵人员,无论汉羌,均大量增加不说,还顺道带动了关中、陈留等地。
本需要花费数一月才能招募的二十余万兵卒,花费了不过半月即提前完成。
天下百姓的踊跃态势,大大震撼了常安,皇帝自未央宫中连发三道诏书,以示嘉奖之。
云中,辽东之地也陆续传来好消息,在立国将军孙建的统帅下,新军主动出击,出其不意的袭击了胡人的粮草。趁着胡人粮草不足之际,又命前一次出尽风头的骑兵为主力,与胡人展开了拉锯战。
数地被夺的城池,于此陆续收服。
新军士气大振。
而让大新骑兵变得如此犀利勇武的原因,也渐渐被世人所知。
常安郊外就有歇脚的普通百姓在议论。
“大新的战马比之胡人更为精壮,耐力甚是持久。从北地回来的民夫还说啊,我们大新骑兵的马蹄上还装了古怪的饰物,马背上还固定了坐垫。”
“切~,我说你老马不识数,怎么连那名字也记不住?那叫马鞍,马镫。还有啊!你们没有感觉到,我们大新的骑兵营的将士们,与前些年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吗?”
“我听我侄子说起过,他去岁正是在骑兵营待过,听说是更注重什么团队作战的。老汉我文化有限,还真不清楚里面的毛毛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