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家属心里怎么可能不明白。就连他们身边的孩子都知道事情的真相,听到书记这么问,大家都低下了头,不敢说话。书记特别生气的说,“你们知道他们是真的犯法的,你们还想让我们帮忙,你们是嫌我们红石村的这几个人脸皮厚吗?嫌我们红石村日子过得太好了吗?你们知道刚刚我们去县政府,人家听到我们问的这事,看我们的眼神吗?就两个字,丢人……”
书记这次是真的气坏了。他觉得他这辈子都没这么丢人过。哦,报纸上登的那些,大家知道,但是没人说到他们红石村自己人的面前啊!所以他们并不感觉这么丢脸。但是这次自己直面了这事,那可不一样了。太丢人了。
村长在回去的路上,一直闭着眼睛。他想到刚刚在县政府的场景,就觉得脸上像发烧了似的烫,丢人的不行。刚到红石村,他就朝自己家里走去。只留下书记和会计面对村里人的问话。可是这次的事情,让书记和会计都暴躁了。村长在路上,都能听到书记和会计在村委会大骂那些被抓走的安亮等人的家属。
红石村的其他人也很关注这次事情。有些人在村委会等着,想立即看到事情的结果;有些人在家里听动静,听到村委会那边有声音了,就立马跑了过去;有些人在知青点等着看事情的发展,当然在知青点的是林知青他们,不是村里的人。
大家都看到了书记和会计的暴跳如雷,也看到了脸色惨白的村长。村长甚至没有走到自己家里,就晕了过去。大家觉得村长这是被气的,村长是不是被气晕的,不知道,但是他晕倒是因为村里的事情,大家很清楚。这次的事情,大家都觉得完了。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这件事情会对红石村的其他人有什么影响。
有些人,比如安亮的侄子安小四就觉得他大伯被抓,就是这些知青起的头。他想为自己的大伯报仇。安小四看上了知青点的女知青夏知青,他想把夏知青娶回家,然后折磨夏知青,为自己大伯报仇。他觉得这个方法简直是完美极了,这样一举两得,他能娶到知青,在兄弟面前拔个头筹,又能为自己的大伯报仇。
不得不说,人蠢起来,是真的很致命。红石村之前排挤知青的时候,红石村的村民和知青们之间的相敬如宾就没有了。再加上那些人总是听到别的村的人炫耀自己娶到了知青、自己嫁给了知青,他们就觉得一直是自己压过别人一头的,让别人羡慕自己的,居然这时候被人反超了。
另外,还有红石村的女孩子觉得自己在村里是找不到工作了,但她们又见过那些城里人的生活,觉得城里人的生活很好。这些女孩子在家里也比较受宠,他们的眼光也比较高。比较过来,比较过去,他们就盯上了明显家世更好的知青。
即使红石村这段时间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但是他们丝毫没有察觉。他们一心只关注着自己认定的这些事情。他们不停的找机会接触知青,甚至有两个村里的女孩子胆子大到,跑到知青点去给知青表达自己的喜欢。
知青点的知青夏知青觉得自己快忍不住了,就问起小李知青,现在事情进展的如何。小李知青看着夏知青,只笑着说,“事情进展的很顺利,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你们这边干了什么事情,不会影响另一边事情的进展的。”
“想做什么就做吧!不用顾忌那些,事情可以同步进行的。再说,你们没有发现,这些村里人有很大一部分,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红石村发生的这些事情背后,有我们知青吗?他们太笨了,你这次做的,倒是可以直接警醒他们。这也算是帮了我们了。”林知青在一旁开口。
“对,我也忍不下去了。不过我这边的事情要等一等,等那个人回来。你们这边不用。”小江知青的脸上满是苦恼。对,他就是那个被红石村的女孩子追到知青点表达喜欢的当事人。但是他即使现在是满脸苦恼的样子,整个人还是一副贵气十足的贵公子样子。
“动手吧,我也忍不住了。”知青点里,话一直很少的秦知青开口。
秦知青说的话特别少,这时候,她居然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大家是没有想到的。
不过,大家既然都这么不满了,那就可以慢慢动手了。准备工作可以开始了。知青点这边准备接下来的行动,但是红石村村委会那边却还在面对公社领导的责问。因为报纸上又登了关于红石村的事情。
这次投给市里和京城两边杂志的文章是现在到红石村下乡的知青投的。哦,这次为什么大家知道是知青呢?因为知青们标注了自己的大名。这次的文章是知青点的知青讲述了自己对红石村的看法和为什么到红石村下乡的原因。他们在信中,从开始要下乡的时候,开始写起。他们自己来红石村下乡是因为看到以前那些到红石村下乡的知青的工作,他们以以前的知青为榜样,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所以选择了到红石村下乡。
这是文章的开头。之后是对他们从刚下乡开始叙述的,那时候他们眼里的红石村是怎么样的,红石村的村民是怎么样的,他们面对知青是什么态度。之后,知青是怎样被红石村村民排挤的,但是这时知青是怎么想的。然后就是对于报纸上对红石村的描述,红石村那些工人是怎么被抓走的,为什么被抓走。
最后,知青们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对红石村的斥责,对红石村村民面对着以前知青留下的工作是这样被糟蹋的惋惜。总之,整篇文章感情充沛,文笔极好,事情描述的极其简洁但详细,引起了读者的感同身受。
红石村知青的这些文章好像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满怀斗志的知识青年在下乡之后,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变得对现实妥协,对现实失望的。文章引起的反响极大,不仅让城里的工人对这事热议,还引起了各地下乡知青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