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胜派出的报信人先到达陈仓关,还在养伤的魏延得知汉中丢失,悲愤交加、睚眦迸裂,咬碎钢牙大呼“时不我与!时不我与!”
创伤崩裂,鲜血直流,魏延不肯再让郎中医治,带着无尽的恨意当夜亡故。
南阳魏文长,幼时好武,与村中顽童以武为乐。被周仓收为弟子,却因与周仓理念不合,他愤于周仓的不争,却不能体会周仓不是不争,而是因为时机不到。那时候的周仓力量还太弱小,缺兵少将,粮草不丰,固然有机会窃取徐州,但一旦周仓得到徐州就会成为诸侯的目标,那时候的曹操、袁术、吕布都会来抢,周仓一旦失利就难以再东山再起,周仓需要一个挡箭牌。这时候刘备出现了,刘备在自己还很弱小的情况下就想吞并徐州,结果把自己差点噎死,最终投奔袁绍,而这时候的周仓一边发展生产、招募人才,一边依附于曹操逐步扩大地盘,先后夺取城阳、东莱等郡,之后利用袁曹之争远征辽东建立基业,从而打下牢固的基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周仓才是最大的赢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可惜,魏延没有看到,他回到了荆州,在刘表手下充当小吏。
沉寂数年后,魏延盼来心仪已久的皇叔刘备,魏延看重的不是刘备头顶宗亲的光环,而是刘备有野心,还有漏船载酒的运气,小强般的生命力。魏延想要展示自己的才能,然而刘备身边有关张在,如同曹操身边有曹氏八虎骑,外人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终于等到了刘备入川、出征汉中,魏延连献奇谋,渡米仓山、夺定军山,斩夏侯渊大放异彩,刘备力排众议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士为知己者死,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魏延踏上不归路。
时不我与!在养伤的时候,魏延静下心来想了很多,也想过自己不离开周仓,不离开徐州会怎样,他执拗的认为周仓要是采用自己的谋略或许早已问鼎天下,尽管天下近半归汉,魏延依旧不认可周仓的做法。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从头来过,魏延不会投靠任何一方,他一定会开创自己一番天地。至死,他也没有领悟周仓的良苦用心。
首先,周仓的野心不是君临天下,而是要改变世界和历史,消灭士族门阀对政权的垄断,消除外虏对汉民的侵扰,而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更迭。消灭士族门阀谈何容易,曹操杀了一个边让就引发陈宫与张邈的叛乱,差点失去兖州,因此在期初周仓既不能与士族妥协,不能自己亲自动手只能借刀杀人,利用诸侯混战削弱士族的势力,自己再去收拾残局,趁机将士族剪除,建立起自己的政体。同样周仓需要时间,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还是其次,培养人才、改变当事人的思想理念是关键,只有有一帮能够贯彻自己思想理念的班底才能获得成功和延续。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击败陈友谅、逐走蒙古人,不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而是获得富商和士族的支持,那一句与士大夫共天下奠定了大明的根基,大明获得了发展但也埋下祸根,士族最终成为毒瘤导致大明的衰败和灭亡,那时候的大明无论是工业还是科学技术即便不是数一数二,也位居世界前列。周仓绝不会重蹈覆辙!
其次,周仓坚信尽管自己熟知历史,但他不敢小瞧历史伟人,三国是个英才辈出的时代,历史本来就会发生很多偶然,而随着历史轨迹的偏移,将会发生很多未知,曹操、诸葛亮对时局的把握绝不比他差,所以他在与甘公和曹操的问答中才说少则三十年,多则五十年才能有所改变;最后,周仓很清楚自己的短板,没有出身、没有资历、没有威望的三无人士,你凭什么争夺天下,你凭什么一呼百应?刘邦固然是平民出身,但刘邦身边的狐朋狗友萧何、周勃、夏侯婴、曹参、樊哙哪一个不是人杰?即便如此,刘邦还不是依附于项羽,挖项羽的墙角撬来韩信、陈平窃取项羽的胜利果实?而其更深层次原因是六国与暴秦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