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贫先扶志,努力消除“福利依赖”现象
**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随着我国农村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必须要着手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于农村因“懒”致贫的贫困户,对这部分人的精准帮扶措施不能仅限于生产扶持,而应该将重点放在扶“志”上面。避免出现“养懒汉”的现象,根本是要转变贫困户的观念,消除福利依赖思想。物质扶贫管一时,思想扶贫管一世。尤其是对于低保制度这种“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如果扶志工作跟不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如果不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精准脱贫的任务很难完成,即便靠政策完成了,返贫概率也很高。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必须要扶志治懒,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基层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尤其要开展针对贫困对象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摈除一些低保户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消除他们对救助政策的依赖心理。特别是对于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低保户,在他们领取低保和享受其他扶持政策期间,要引导他们积极劳动,艰苦创业,一旦收入发生变化或超过保障线,引导他们主动要求降低救助金或逐渐退出扶持政策,努力消除低保户的“福利依赖”现象。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通过舆论和媒体宣传主动退保的先进个人事迹,倡导自强自立精神,批判那些依赖政府救助、好逸恶劳的落后消极思想,摈除“贫困文化”,使公众对低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摆脱依赖政府的消极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倡导自立自强反对依赖的良好氛围。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制度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群众监督。基层政府要及时公开各项救助政策,加大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切实做好低保公示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做到低保政策及执行情况家喻户晓,让村干部清清白白干事,让群众明明白白致富,使农村各项救助政策在阳光下运行。此外,对于依靠自身力量勤劳致富的低保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依赖思想严重的低保户及时提醒和督促。通过这些办法,提升低保户脱贫致富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三是树立脱贫致富典型,开展积极退保带头人活动。基层干部要重视脱贫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在工作中善于发现脱贫典型事迹,营造“我退保、我骄傲”的良好氛围,传递正能量。对于积极主动退出低保政策的家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进行推广和宣传,比如通过村民大会、政治学习,以及召集全体低保受助人员开展集体讨论等形式,介绍自己脱贫致富退出低保的经验和感想。
(二)扶贫必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针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短板,目前应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教育扶贫,统筹中央、地方财力向教育脱贫任务较重的地区和定点村倾斜,打好教育脱贫歼灭战。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采取免、减、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贫困孩子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可上”“上得起学”,决不让一名贫困孩子失学,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是通过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众都有一技之长。技能培训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培训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一定要因人而异,精准施策。首先,基层政府要深入农村开展培训前的调研,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其次,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的组织者、培训时间、培训课程内容、培训专家的聘请、培训经费预算等都要做出详细的安排;再次,培训要符合实际,要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符合贫困群众文化程度,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量体裁衣,真正发挥培训立竿见影的功效;最后,培训形式应多样化,既要注重“引进来”,聘请外地专家现身说法,也要组织贫困群众“走出去”开阔眼界,开展各种形式的考查和学习。既要有针对性的培训致富知识和技能,也要让贫困群众在培训过程中增长见识、提升本领。
总之政府要精心组织,重点抓好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面免费敞开,让他们“只要一技在手,全家脱贫有望”。提高贫困人口自谋职业、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鼓励其进行自助生产,尽早退出低保制度。
(三)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对贫困对象的动态考核
一是改进工作流程,建立低保诚信制度,使低保的退出更具有操作性。农村家庭在申请低保时应提供书面承诺,确保其信息真实有效,并授权低保部门查核其财产收入情况。未如实申报收入和财产情况的,经查实应取消低保资格并追回补助金,并将其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再次申请时要接受更严格的审查。已申请到低保待遇的低保对象,应定期向村(居)委会申报其财产、收入、就业等情况,申报情况不实或拒绝申报的,暂停其低保待遇直至其如实申报为止。
二是加强基层低保工作队伍建设。农村贫困对象家计调查以及动态监测环节较多,而低保工作人员身处第一线,直接承担家计调查过程中大量原始数据的收集、分类与整理工作。因此,目前要加强对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学习,更新知识,减少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差错。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知识、统计知识以及涉及农村社会救助的相关知识,还要认真学习低保的有关数据、政策、方法,注意收集整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使他们了解家计调查以及动态监测的性质和意义,熟练掌握业务技能。
三是完善制度规范,加强信息联动。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明确民政部门进行家计调查时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家计调查顺利实施。成立基层社会救助事务协调小组等机构,负责协调掌握低保扶持对象的数据信息和福利收入等情况,确保贫困对象家庭收入信息能够准确及时获取;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对象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协调小组要定期召开低保工作专题会,对低保对象的进退进行会商、评估和认定。对年人均纯收入下降到低保标准以下的农户,应将其纳入低保对象并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对年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低保标准的对象,按规定及时予以退出。
四是加大家计调查以及动态监测经费和设备的投入。贫困人口的家计调查和动态监测工作是贫困地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繁重,各级民政部门在工作经费中应列支贫困人口家计调查和动态监测专项经费,用于数据采集、业务培训、资料印刷、信息录入、设备添置等,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边缘人群的救助
低保边缘人群(也称临界低保人群)是指未能被低保制度覆盖的贫困群体。目前针对低保边缘人群的救助主要是临时性救助,这部分人群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返贫现象突出,成为潜在的低保救助人群。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农村地区相继探索如何对低保边缘人群实施有效的救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7]。通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必要的救助和扶持,努力在低保线之外构筑一道新的防线。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边缘群体临时救助制度。2014年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将一些由于突发事故、重大疾病、大量教育支出等原因致使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群众纳入救助体系。同时,应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确定边缘人群体救助标准。救助标准可以考虑为低保标准的一定比例(如60%)。二是完善保障项目。低保边缘人群比较脆弱,返贫风险较高,应为收入稍微高出低保标准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必要支持,从而避免低保制度对于这些边缘人群所形成的“相对剥夺”[8]。因此,这部分人也应纳入到医疗、教育、法律等临时性救助,防止其返贫,也使得低保户不用担心丧失低保附加福利,从而不自愿退出低保。这实际上是弱化了低保资格对享有附带福利的影响,对减少福利依赖现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三是加大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力度。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各项目的作用,将家庭支出后生活水平在低保线下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例如,家庭成员因医疗费、学费支出过大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应予以相应的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制定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办法,完善救助条件和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制定临时救助资金管理办法和相对统一的临时救助标准,建立“救急难”制度。四是有效整合多部门救助力量。社会救助涉及多个部门,可以通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或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根据社会困难群体的需要,完善对困难群体的联合救助。联席会议成员应包括民政、劳动、残联、建设、教育、工会等政府职能部门,每年或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各部门可充分交流信息,能有效避免社会救助中因为缺乏沟通而可能出现的“有的问题重复管,有的问题没人管”的尴尬局面,有效杜绝社会救助的“盲点”。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陈良瑾.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3]徐丽敏.国外福利依赖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8(11):78-83.
[4]方菲.农村低保制度的公平正义问题探讨[J].求实,2013(1):90-93.
[5]邓大松,王增文.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探讨[J].山东经济,2008(1):61-64.
[6]韩华为,徐月宾.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来自中西部五省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4(6):64.
[7]肖云,邹力.重庆农村低保实施情况评析——政府执行力视角[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4):30-34+141.
[8]陈玲,亓栋.农村低保边缘群体救助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9-43.
(责任编辑李朝平)
AStudyonSystemFairandPerfectingtheExitMechanismofRuralSubsistenceAllowancesSystem:ACaseStudyofChongqing
DUYiZENGJing
(Ch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Chongqing,China)
Abstract:?“Mobilitymanagementanddynamicmanagement”arethebasicrequirementsofthenormalrunningruralsubsistenceallowancessystem.Butfromthepointofviewofsystemoperation,“itiseasytoenterbuthardtoquit”hasalwaysbeenthemajorproblemwhichpuzzlesthesmoothimplementationofthesystemandtheimpactofthesystemfair.“Welfaredependency”phenomenon,highrequirementofdynamicmonitoringandotherfactorsleadtoimperfectofexitmechanism,whichthenresultinthealleviatepovertypopulationhardtowithdrawfromthesystem.Thisnotonlyrestrictsthesmoothimplementationoftheminimumlivingsecuritysystem,butalsoiscontrarytothejusticeofsystem.Soweshouldfindpracticalcountermeasurestoimprovetheexitmechanismandtopromotethehealthyoperationoftheruralsubsistenceallowancessystem.
Keywords:?systemfair;ruralsubsistenceallowancessystem;exitmechanism;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杜毅(1977—),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工问题以及就业保障。曾静(1995—),女,四川宜宾人,重庆三峡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4级本科生,主要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扶贫开发。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研究”(14YJC);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精准扶贫目标下重庆农村因病致贫返贫治理机制研究”(2017YBGL13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8)02-0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