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www.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玄幻小说 > 即将消逝的乡村 > 第81章 汉江师范学院论公平:转阅三六

第81章 汉江师范学院论公平:转阅三六(2 / 2)

 推荐阅读: 斗罗:从帮千仞雪逆天改命开始 永的日记 一味药草入心来 全能巨星从离婚开始 重生八零谈恋爱 在疯人院里谈恋爱 老宋的感慨 重生初中校园:腹黑女特工 冲吧厨神 海贼之厌世之歌
最新网址:www.hbcjlp.com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知识、教育资产、教育理念、教育平台、教育制度等资源的总和。从分类的角度,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育硬件资源和教育软件资源,其中教育硬件资源表现为学校数量、教师数量、教育资产总量等,教育软件资源表现为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等。

区域的概念可以从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两个层面理解,其中行政区划表现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而经济区划的角度通常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域。我国区域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强度方面,广东、江苏、山东等东部地区是我国教育资源投入水平较高的地区,例如广东省教育经费的投入强度约占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8%,远高于贵州、云南、重庆等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强度,如重庆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强度约占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2%;另一方面,在师资资源分布方面,东部地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占我国拥有正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总量的60%,而西部地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仅占我国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总量的20%。因此,无论从经济区划或者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均存在显着的教育资源分布非均衡问题。

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方面,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在现行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下,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中央政府承担了教育财政资源的投入主体地位,而地方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决定了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能力的非均衡性,从而导致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进而形成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差异性,优良的教育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对更高层次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因此,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本身既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也导致了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更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重要解释变量。考虑到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与区域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交互促进作用,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将加剧区域性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极化现象。

四、教育智库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机制

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以教育智库建设为契机,基于新型教育智库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机制应积极组建国家教育资源智库、优化教育智库系统架构、加强智库人力资源建设、创新研究成果传播应用。

(一)组建国家教育资源智库

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本身既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也导致了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更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重要解释变量[4],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是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有必要组建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建设。首先,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应以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和优化配置为目标;其次,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的运作应建立在政府引导基础上的独立运行模式,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独立性;最后,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的人员构成应建立在高校教师为主体基础上的多元化参与机制,积极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人员参与。

(二)优化教育智库系统架构

构建教育智库体系的要义在于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智库的价值在于通过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资源利用效率等定性分析和定量刻画,洞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并预测其演化趋势,进而形成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方案。因此,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智库应分解为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系统、教育资源配置数据库系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评估系统、教育资源配置演化系统动力学预测系统,从而实现我国教育资源数据动态收集、数据流转数字化、数字信息模型化、模型动态预测等功能。

(三)加强智库人力资源建设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智库建设经验,人力资源建设是提升智库影响力、实现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从战略层面提高智库的人力资源建设。首先,建立多元化人才来源渠道,通过人才来源的多元化实现智库人力资源之间的知识互补,拓展智库社会影响力;其次,建立人才终身教育机制,通过后续教育和在职学习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和增值;最后,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建立良好激励机制,提高待遇水平、提供发展机会、营造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

(四)创新研究成果传播应用

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形成科学研究成果,更在于通过智库自身的影响力形成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可性和实践操作性的成果,提高研究成果的传播广度和应用深度。在创新研究成果的传播广度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新媒体等各种信息化技术下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丰富研究成果的传播途径,保障研究成果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促进研究成果从固定化传播向网络化、立体化传播;在创新研究成果的应用深度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具有操作性研究对策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研究成果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强化面向公众的政策解读,提高成果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谷贤林.智库如何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以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

[2]曾天山,王小飞,吴霓.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服务政府决策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科研考察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2013,(8).

[3]郭婧.英国高校教育智库运作模式及资源保障研究——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4]张辽.教育资源配置、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基于区域比较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

[作者简介]谭赟赟(1977-),女,硕士,汉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曹楠(1987-),女,硕士,汉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湖北十堰)

责任编辑:王松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