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型大学跨学科教育模式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文雯,湖北宜昌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学生评价、教育国际化等;连志鑫,福建泉州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杨帆,安徽定远人,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考试招生制度、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8)02-0111-09
DOI:10.j.1001-4519.2018.02.0
(文章二)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
英文题名:ChangingPatternsofInequalityofEducationalOpportunityinBasicEducationinChina
作者:刘精明
英文作者:LiuJingming
期刊名:?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年份:2008
页码:P101-116,206-207
期号:?第5期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资助
摘要
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则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
外文提要
Graspingthemodesandconditionsoftheevolutionofeducationalinequalityisaresearchendeavorthatisindispensabletothepromotionofequityineducation.Differentmechanismsunderliethechangesininequalityofopportunitythatarisefromdifferencesinabilityandthosethatarisefromdifferencesinstructuralendowment.Theimpactthatfamilyresourceshaveonthesetwokindsofinequalityvarydependingontheirattributes.Forthisreason,wehavedividedfamilyresourcesintoendogenousandexogenous.Thispaperusesdatafromthethird,fourthandfifthnationalcensusestoprovideasystematicempiricalexaminationofinequalityinChinasbasiceducationfrom1976to2000andthechangesoverthisperiod.Weconcludethateducationalinequalityattributabletoendogenousfamilyresources,whicharelesssubjecttointerferencefromexternalsocialconditionsandsocialprocesses,ispersistentandgrowssteadily.Whileinequalityattributabletoexogenousfamilyresourcesmaylessenasaresultofeducationalexpansionorotherlarge-scalemovementsforsocialequity;conversely,suchinequalitymayincreaseiftheoppositeoccurs.
引证文献
[1]刘晶波.昌平区“幼升小”政策现状与问题分析[D].北京理工大学,2015
[2]孙天华,张济洲.社会阶层结构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基于山东省的实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第1期
[3]李忠路.家庭背景、学业表现与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J].社会,2016,第36卷,第3期
[4]王小红.教育社会分层与农村学生社会流动研究:回溯和展望[J].上海教育科研,2012,第9期
[5]刘国艳,陈圆圆,陈玮玮.教育公平视角下不同家庭背景幼儿教育机会获得研究——基于深圳市的实证调查数据[J].教育与经济,2016,第5期
[6]马丽丽.河北曲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状况考察:以场域为研究视角[D].长春工业大学,2010
[7]闫鼎华.地位型取向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表达与新现象——透视高考零分作文背后的社会心理与教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7,第9期
[8]张义祯.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实证研究——基于代际视角[D].上海大学,2016
[9]江求川.中国福利不平等的演化及分解[J].经济学(季刊),2015,第4期
[11]于翠翠,朱成科.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内卷化”解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第3期
[12]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4,第2期
[13]富永选,井思宇.残疾人教育贫困的社会逻辑[J].学理论,2015,第35期
[14]韦谢,杨治.中国居民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供给: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平等[J].教育学术月刊,2015,第1期
[15]李志峰.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以济南市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6]武中哲.住房制度改革与城市弱势群体基础教育机会[J].山东社会科学,2012,第12期
[17]杨斌.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D].西南大学,2011
[18]付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19]陈宣霖.异地中考政策如何影响随迁子女的高中教育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第17卷,第3期
[21]孙江涛.城市低保家庭青少年贫困代际传递现象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7户低保家庭为例[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
[22]黄超.教育期望的城乡差异:家庭背景与学校环境的影响[J].社会学评论,2017,第5卷,第5期
[23]韦春昭.电视、民族妇女宗教信仰与社会和谐三者的相关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第9期
[24]刘精明,张丽.教育的职场价值与教育不平等——中专与普通高中之教育机会不平等变化的对比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第39卷,第1期
[25]劳凯声.教育机会平等:实践反思与价值追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26]杨菊华.父母流动、家庭资源与高中教育机会[J].学海,2011,第2期
[27]赵忠平.“悬浮”在村庄——黄村学生离农意识建构的田野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8]董政.公共支出视阈下的河南省减贫效应分析[D].河南大学,2014
[29]蒋亚丽.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评论,2016,第1期
[30]邵岑.教育分流、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城乡教育差异(1978—2008)——以高中教育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6,第11期
[31]王进,汪宁宁.教育选择:理性还是文化:基于广州市的实证调查[J].社会学研究,2013,第3期
[32]彭善民.NPO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J].社会科学,2014,第2期
[33]刘保中.我国城乡家庭教育投入状况的比较研究—基于CFPS(2014)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第12期
[34]毛锐.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化成长的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第9期
[35]高勇.教育获得、户籍差异与户籍的意蕴[J].社会发展研究,2015,第4期
[36]朱斌.中国城市居民的配偶家庭与精英地位获得[J].社会,2017,第37卷,第5期
[37]谢桂华,张阳阳.点石成金的学校?——对学校“加工能力”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2018,第3期
[38]贺晓珍,肖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析[J].文史博览,2015,第3期
[39]刘精明.能力与出身: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机制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第8期
[40]何丽.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失地青年再就业问题研究[J].武陵学刊,2017,第42卷,第1期
[41]盛亦男.父代流迁经历对子代居留意愿的代际影响与机制研究[J].人口研究,2017,第41卷,第2期
[42]王振存.文化关怀:城乡教育公平研究的新价值取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1期
[43]孙志军.家庭背景、公共教育支出与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第1期
[44]李忠路,邱泽奇.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6,第4期
[45]叶芬芬.农村留守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以安徽省桐城市为例[D].江南大学,2014
[46]严骏夫.文化生产视域下农村初中生教育期望研究:基于河南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5
[47]焦开山,李灵春,孙占淑.摆脱教育不平等的最后机会——研究生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及其影响因素[J].社会发展研究,2018,第1期
[48]田北海,王珂.累积的教育质量不平等:基于重点学校入学资格的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7,第5期
[49]方长春.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教育获得:基于居住空间分异的视角[J].教育学报,2011,第6期
[50]汪建华.参军:制度变迁下的社会分层与个体选择性流动[J].社会,2011,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