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www.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玄幻小说 > 即将消逝的乡村 > 第67章 转阅二一:考试赋分(二)

第67章 转阅二一:考试赋分(二)(2 / 2)

 推荐阅读: 斗罗:从帮千仞雪逆天改命开始 永的日记 一味药草入心来 全能巨星从离婚开始 重生八零谈恋爱 在疯人院里谈恋爱 老宋的感慨 重生初中校园:腹黑女特工 冲吧厨神 海贼之厌世之歌
最新网址:www.hbcjlp.com

通过“等比例原则”,可以将原始分反映出的能力差别等距地映射到等级分上,既避免了分差扭曲,又有效增加了等级分的区分度。

3.等级划定。本研究基于“不同选考科目的等级分在评价考生的升学竞争力上是公平的”原则提出两种划分等级的方法:一种是根据客观标准,通过专业决策程序划分等级以保证公平;另一种是为各个选考科目寻找或建立一个共同的参照系,借助参照系来划分或调整等级。

第一,学业质量水平参照划等法。?由专业考试机构综合国家课程标准、本省教学要求、当次试卷难度、原始分数分布等因素,通过科学程序,在每个选考科目的原始分量表上确定“及格”和“优秀”两个等级点,再对应至等级分量表上各科目一致的“及格”和“优秀”的等级分,之后通过同一等级内分数转换的“等比例原则”,最终形成各选考科目原始分与等级分的对应转换表。不同科目由于学业质量标准不同,试卷难度也不同,两个等级点很可能是不同的,但不同科目的“及格”或“优秀”所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即升学竞争力)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转换为相同的高考分数。确定等级点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教育测量理论中的安哥夫方法、书签法等。

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建议:?在采用?[20,100]或

[0,100]的量表时,将优秀的等级点对应到等级分85;及格的等级点对应到等级分?60。?由于任一原始得分

x0?必然落在不及格、及格、优秀三个区间之一,此时,按照“等比例原则”可以非常直观简便地将这个得分转换为等级分量表上的一个得分?t0。

基于学业质量水平参照划等法的新等级分,充分尊重和利用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既借鉴了西方考试理论对定标、等值等基于统计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考试机构在很多着名考试项目中的成熟做法,也充分照顾了我国国情,简化了定标过程,避免了测验等值等较复杂的理论和计算过程,因而特别值得推荐。?它科学地反映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设计初衷。从教育测量理论视角看,?高考是常模参照性考试,是按照比例来录取的,而学业水平考试是标准参照性考试,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来计分。?新等级分将浙沪试点方案中按照考生比例的相对标准,改变为按照学业质量水平的绝对标准,体现了学业水平考试相对于

高考的不同定位和功能。有利于等级考和高考今后进一步明确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各自健康发展。

该方案的优点是:不改变成绩分布,保证公平;理论清晰,没有过多假设前提;有利于避免选科博弈。缺点是事前各等级比例无法明确,考后才能确定各科目各个等级点及相应比例。考试机构每年要组织专家划定等级,较浙沪试点的等级分操作和解读难度更大。

第二,考生群体能力参照划等法。?现行新高考试点方案规定特定的等级对应特定的考生比例,赋予了等级以明确的含义,如果各个选考科目的考生组是总体的随机样本,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选考不同科目的考生群体显然会存在能力差异,是总体的有偏样本,不加区分地将不同选考科目的相同比例考生群体设定为相同等级分的做法就不够合理了。如果通过统计方法能将各科目选考群体的能力水平分布差别定量化,?计算和调整各选考科目各个等级的比例,?使相同的等级代表相同的能力水平(即升学竞争力),就又回归合理了。这种通过统计方法将差异定量化的前提是为全体考生寻找或建立一个共同的参照系。

由于全体考生都参加语数外?3?个科目的考试,最简单直观的思路是以能够反映学业能力水平的语数外?3?个共同科目来建立这个能力参照系。当然,也可以尝试建立别的参照系。以语数外总分作为考生群体能力参照系为例:如果设定?A?级的比例为全体考生的?5%,首先按照这个比例在共同竞争群体(如全省考生)的语数外总分中找到对应的最低分值。对于任何一个选考科目的考生群体,此时可以计算出其中语数外总分在这个最低分值之上的考生数占本群体的比例。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比例不一定再是?5%,如在科目甲中可能是?4%,而科目乙中可能是?7%。这个差异就传递出了不同选考科目群体考生能力差别的信息。为保证公平性,科目甲应该把获得等级分?A?级的考生比例调整为?4%,而科目乙应该把获得等级分?A?级的考生比例调整为?7%,均不再是原等级分算法中同样的?5%。各选考科目?B?级、C?级等的比例也可以此类推。

一旦确定了两个以上的等级点,就可以采用学业质量参照划等法中所述的相同逻辑,将原始分中的等级点对应到等级分量表上相应的等级分,并按“等比例原则”处理相同等级内的原始分数,最终形成各选考科目原始分与等级分的对应转换表。

“考生群体能力参照划等法”将选考科目的等级划定自动化,避免人工划等中可能出现的主观色彩,不仅大幅度减少工作量,更有利于取信于民。

以语数外总分作为参照系来划定选考科目等级的做法,最理想的适用情形是语数外及选考科目在相同时间段考试。而在浙沪试点中,这一条件并不满足,?此时可以尝试建立别的能力水平参照系,也可以选择在选考科目考试结束后先公布考试的原始分,留待高考结束后再一并公布语数外的分数和选考科目的等级分。后续扩大试点省份有的拟将选考科目的考试安排在高三下学期末和高考统考一同进行,就不存在操作障碍了。

总的来看,本次高考改革被视为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综合改革,但基于总分录取的招生规则并没有改变。在依据总分录取且“分分计较”事实上难以避免的情况下,必须要保证不同学生选考不同科目之后,其总分在竞争同一升学机会时是可横向比较的,这是整个“高考+学考选考”的双层架构设计中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以上两种改进方案都基本满足选考科目成绩记入高考总分并用于公平录取的需求。这两种方案基本上不改变原始分的分布形态;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分数的距离信息,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现行赋分可能出现的分数扭曲问题、区分度低问题,也能极大地缓解选科博弈带来的科目失衡现象。前文所提到的选考科目权重低这一问题,也值得在完善方案过程中通过适当调整分数量表的最低分和最高分来实现,通过调整分数全距来调整各科目的权重。

四、建议

目前,北京等后续扩大试点省份的改革方案已经陆续制定发布,坚持改革方向、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综合施策成为各省份制定和修改完善方案的基本原则。高考综合改革包含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考试环节的技术改进必须服从高考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除了本研究重点探讨的赋分方案的改进之外,以下建议可供相关决策和实施者参考。

1.建议加强实证研究,探索符合试点省份实际情况的可行方案。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案只是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其是否可行,以及在实施当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做出什么改进,需要后期大量的跟踪实证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平衡,试点省份需因地制宜,结合本省特点,组合或改良使用,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由于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涉及大量的具体技术问题,建议试点省份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各方力量,成立实验研究组,利用高考和学考选考实证数据开展模拟研究和实证研究,在不断探索和论证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最终形成

行之有效的、符合省情的、科学公平的赋分方案。

2.建议尽快组织研制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推进

“学业质量”的落地。日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概念,并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制定了“学业质量水平”。与以往相比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内容标准一般规定教学的知识内容范围和要求,学业质量及水平则是从学生学习成果具体表现的角度规定了不同水平应达到的程度,更有利于在考试中落实课标。但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学业质量及水平多用一些类似于“了解”“能”“理解”“掌握”等词语进行描述,虽然进行了水平划分,但没有基于大量的考试数据的验证,这对于科学性、规范性、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是不够的,在实践中也较难用于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和分数解释,从而不利于发挥学业质量水平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水平”的基础上,研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可评价的

“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这是建立健全学业水平考试制

度、提升学业水平考试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教育部关于做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学业水平考试“国家标准,省级实施”的管理模式[2]。只有制定国家统一、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各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并指导各省按照考试标准开展考试命题工作,依据表现标准进行分数报告和解释,才能保证学业水平考试的顺利实施,使学业水平考试真正发挥检验学生学业水平、促进高校选拔人才、助推课程标准实施的积极作用。

考试标准是考试命题实施和试题评价的规范性文件,是科学命题的依据。?考试标准不仅规定考试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等内容标准,还要规定考试的试卷结构、题型题量、难易程度、样题样卷等形式标准,更要研究制定用于分数解释和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表现标准。?其中,学业水平表现标准的研制,需要在遵循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借助教育测量学相关技术和量化手段,通过对考试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将特定能力等级的考生能答对的典型试题所反映出来的认知反应水平,通过学科语言提炼,概括为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表现和达成度。?这样,学生的学业表现水平就能够与考试命题、分数解释很好地关联;命题才有可靠的依据,才能实施基于学业质量的考试,考试分数才能被科学地阐释和一致地使用。

3.建议加紧提升学业水平考试特别是选考科目

考试的专业化水平。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长期客观存在,各地教学和考试水平不一,即使在前几年分省命题的大环境下,也有近一半省份使用国家统一命制的试题。全面实施新高考后,这些从未自行组织过高考命题的省份是否能够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尤其是选考科目的命题任务令人担忧。?建议国家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评估和监督,加强国家题库的建设,从命题、考试实施、阅卷、成绩报告等多个环节,全面提升学业水平考试特别是选考科目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

改革不易,道阻且长。?回顾一省一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成效,让人既看到成绩的来之不易,在不忘改革初心的同时,也增强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进一步坚定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于涵,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

;韩宁,?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北京

;关丹丹,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副处长,北京

;章建石,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助理研究员,北京?;焦丽亚,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助理研究员,北京?)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Z].2014-9-3.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Z].2014-12-10.

[3]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浙江、上海方案深度比较研究[J].?中国考试,2015(2).

[4]王小虎,潘昆峰,苗苗.高考改革对高水平大学招生的影响及其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17(4).

[5]杨君.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形式及等级划分的思考

[J].教育科学研究,2017(6).

[6]陶百强.对我国新高考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思考与政策建议——浙江、上海?2014?年高考改革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商榷[J].中国考试,2015(8).

[7]?朱邦芬.“减负”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J].物理与工程,2016(4).

[8]陈爱文,胡银泉.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J].中小学管理,2017(9).

[9]柯政.“选考”制度下的“田忌赛马”:原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18).

[10]文东茅,鲍旭明,傅攸.等级赋分对高考区分度的影响——对浙江“九校联考”数据的模拟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6).

[11]秦春华.我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忧虑[N].中国青年报,2015-2-2.

[12]杨志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化中的风险及其规避办法[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5(9).

[13]姜秉圻,韦小满.测评项目中标准分的使用及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8).

[14]温忠麟,罗冠中.高考分数的转换、校准和合成[J].中国考试,2010(11).

外文提要

OneofthehighlightsoftheongoingprehensiveGaokaoreformisthatapartofthetotalscoreofGaokaoisformedbytheproportionalgradescoresoftheoptionalsubjectsfromthehighschoolacademicperformanceexams.BasedonthepolicyregulationsoftheGaokaoreform,relativeresearchfounding,andthefeedbackfromthepilotprovincesandcities,themeritsandpossibleflawsoftheproportionalgradescorearediscussed.Anewmethodtoimprovetheproportionalgradescoresystemoftheoptionalsubjectsisproposedandsomesuggestionsarealsoprovidedforfurtherdeepeningofthereform,givenconsiderationstoscientificsolidness,policyfairness,andoperationalpracticality.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