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无法保证这一点,那么,这系统便是废物。”
无法保证结果正确的计算机系统,显然只是一堆废铁,没空在这上面消磨时间,方然接受了莱斯利*兰伯特的建议,一方面检查FSCIM解析系统,以防万一,一方面则等待研发组的专家们给出意见。
定理显然是成立,但,“混沌”的这种证明,究竟算不算数,几天后的一次报告会上,阿达民借助“替身”出现在现场,聆听科学家们的发言。
几天时间里,NEP_791研发组的科学家们,既然都知道这一份证明从何而来,彼此间已辩论过许多次,会场上,也不出所料的呈现出鲜明的意见分歧:数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意见几乎一致,认为这份证明“不值一晒”,没有什么价值。
理由很简单,大致一说,方然也完全能听得懂:
“用物理概念证明数学命题,一般而言,总归存在漏洞,但也并非完全不可以这样做。
历史上,利用客观规律论证数学上的猜想,也有若干次实例。
但,具体到‘混沌’系统给出的证明,其引入的物理现象,无非是一种有限归纳、边界模糊的结论,即便在二维系统中,费马大定理的表示式经常成立,而在三维、或更高维的系统中没有成立的可能,将其简单粗暴的推广至无穷维,也是一种谬误。
毕竟对幂次有限的情形,无需证明,人类早已用计算机验证过许多数字,又何须牵强附会的引入物理概念来多此一举?
论据本身悬而未决,其支持的结论,自然无效,这终归还是一纸Not_even_wrong。”
仔细聆听专家的发言,替身机器里的方然有点犯难,他耸了耸肩。
他当然明白这些数学家的观点,不可能有错,但这些人未必会意识到,一旦认定该证明“无效”,甚至只是“无理取闹”,接下来,NEP_791研发组就必须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
如此荒谬的证明,看起来一切正常的“混沌”系统,又怎会提交上来呢。
早在“强AI”初号机运行时,通过一系列简单定理、定律的推导,“强人工智能”诞生的曙光,就来自于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结论,既然强人工智能已有能力进行一些容易的数学工作,那么,判断一份证明是否有效,也应该在“混沌”的能力范围内。
换句话说,假如认为“混沌”的状态,是有效的,那么其提交的费马大定理之证明,也应该是正确的,这才是符合逻辑的判断。
但另一方面,无需仰仗数学家的力量,方然也能看出,这份证明有点太儿戏。
而在场的其他领域专家,观点又如何呢。
与数学家的一直否定不尽相同,物理、工程领域的专家们,有些也认为这是闹剧,付之一笑。
但也有些,意见相对谨慎,认为可以进一步研究,观察再做结论。
另外的几位研究者,则没有拘泥于这一份证明的正误,而若有所思的提出,这种结果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视为一种相较于人类智力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