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借入的马克便无法增殖,最后也不过是白白支付利息而已,这种亏本的事,狡诈的顶层是绝不会做。
所以结论就是,马克再多,对每天忙于工作的托马斯*安生而言,也只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
经济上的利诱手段,不一定很管用,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雇佣的高级人才来说,就更是如此,这就还需要些威逼的手段。
签署“终身服务协议”时,里面的条款,方然很早就仔细读过,针对员工不当行为的约束条款,惩罚措施也十分严厉,不仅如此,在不会被任何设备保存、记录的场合,IBM的高层人士也含蓄的表达过威胁:
针对严重破坏公司利益之人,制裁、惩罚措施,将包括但——不——限——于法律的范畴。
而且这种威胁,可想而知,一定会扩展到家人和亲友的身上。
事实上,正是对这一点洞若观火,方然才会冒险布局,让Emily出现在托马斯*安生的人生轨迹里,进而营造出“循规蹈矩、人畜无害”的个人形象。
如果不是这样,自己也未必有机会签署协议,介入IBM的核心业务。
威逼利诱,是一种很古老的手段,于此同时顶层也很重视“互相牵制”的统治策略。
具体到信息技术领域,系统的研发,制造,部署与运行维护,乃至于庞大体系的每一层次,每一节点,都会以系统工程的名义,分割成逻辑上相互独立的模块,有产者们各自把持其一部分,并驱使其雇佣的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
不仅如此,对体系中的关键模块,还要求有一定的备份、并行处理,避免一家独大。
所有这些手段,原理一点也不新颖,无非是沿袭自旧时代之“权力分割,彼此制衡”的惯用套路,不过应用在信息技术领域,也的确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否则,按方然的推测,奴隶的篡夺行为会来的更早,甚至已经会开始了。
但这一切对策,能不能彻底钳制劳动者,始终维持新时代奴隶制的稳定呢;
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对IT从业者的叛变风险,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自然是有所预见,否则也不会一直想尽各种办法,想要解决这莫大的风险。
然而“权限不可转让”之定律,却宣告了这些努力都会是徒劳。
西历1485年初,按公司下达的命令,托马斯*安生接手了新的任务,负责率领部下们,配合联邦政府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北大陆APOS次级节点工程的安全性评估与审查。
在这一过程中,不出所料,他很快觉察到了顶层与奴隶之间,那围绕控制权的惊险暗斗。
原来,这样的斗争,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