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一早,《大云日报》的头版头条的新闻牵动着京城百姓的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标题醒目而令人不安,其中内容更是直指大云如今出现的问题,说明了边疆战事吃紧,冬日粮草不够,若想要保家卫国,先要保证粮草。
更是点明主旨,这并不是大云皇帝,大云朝廷一个人的战争,而是关系到千千万万大云百姓的战争,文章说得慷慨激昂,宛若点亮心光的烛火,让百姓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热血澎湃。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了,一国之安危与他们息息相关。
文中自然也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南街的一位张姓老伯,在知晓边关粮食吃紧的情况下,硬生生省下了家中四日的口粮捐给了官府,他默默地走到官府门口,将粮食放在那里,随后便快步走开了。
衙役发现之时,老伯已经消失在了人群之中,是那衙役多方打探之下,才知晓那老伯的姓氏。
老伯不愿透露姓名,只说,他年轻时也上过战场,如今人老了,走不动了,便只有用这种方式来报国。
文中还说,一名小将的母亲,在知晓孩子即将踏上前往边疆的战场之后,没哭没闹,连连叮嘱孩子,要孩子奋勇杀敌,精忠报国。
更有例子,说的是一名破风军的伤兵,这么多年,靠着辛劳的双手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听闻边疆战事吃紧,当下安顿好了妻儿,打算重投破风军的故事,这位伤兵临走时只留下六个字:
“若有战,召必回!”
不仅仅是头版头条,整个《大云日报》今日几乎所有的板块讲得都是边疆的战事,以及动员的故事。
就连那八卦的专属栏位,讲的都是破风军的传闻。
此报一出,京中百姓一时之间既忧心茫然,又开始摩拳擦掌,显然是想为了这边疆的战事出一份力,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正在百姓们纷纷聚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沈浪提前安排好的“点子”,开始发挥了作用,三五成群的小堆之中总能有一个人一语中的。
“听说朝廷为了守护咱老百姓的安全,向百姓实行‘租粮’呢,若有余粮,便可以去到官府,将粮草‘租’给官府,待到来年收成时,官府将粮原封不动地还给你,还能免除一部分粮税!”
“我也听说了,说是租的越多,免的粮税越多!这简直是无本买卖啊!”
“总之我们家我做主了,今年冬日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勉强过着,到了秋收,便能收获一大笔,奉劝你们也抓点紧,毕竟破风军人少,要得口粮可并没有那么多,这种机会稍纵即逝,抓不住,和亏了没区别!”
京城的百姓还是更加富裕的,家家户户都能有些余粮,没有余粮的基本在京城这种地方也安不了家。
况且,租了粮给官府,又能为边疆的战事做出一份贡献,回头秋收了这粮食还能领回来,最重要的是还能减免粮税,这简直是一箭三雕,积了德,行了善,付出的东西还有人给你送回来。
大云的百姓哪里见过这种好事?想都没想便去捐粮。
而这种模式真正的受益者其实并不是百姓本身,而是那些家中屯粮不少的富贵人家。
这些家族占据着大云最好的良田,自然是大云的缴税大户,他们更不会放过这种机会。
甚至说,有些富商之家为了打造一个好名声,那真是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地去官府租粮。
那数字高得惊人,由于广告效应太好,出手阔绰深入民心,所以这些富商们还开始了相互攀比与争抢行为。
沈浪陪着秦驭风来到了京城官府之中,坐在后衙看着眼前的账本。
秦驭风冷笑一声,“真是让朕大开眼界,想不到这些商贾之家竟屯得下如此多的粮。”
“大云虽然对粮食有所管控,但毕竟手段温和,还是会有可乘之机。”沈浪解释道:“毕竟咱们大云刚刚经历过一段混乱时期,那段时期人人自危,留下了许多弊端。”
秦驭风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点着头,心中还是不爽利。
“整个户部,都像是雏鸟一般日日对着朕张开大口,真出了战事,一个个便都把持着库中的那点东西不肯放,竟无一人能想出个有用的办法。”
“若不是你先斩后奏做了此事,恐怕这一次便要如他们所愿地,要朕割城相让,对边城百姓不管不顾,任由他们侵占了。”
沈浪也叹了口气,他能说什么?
他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处回头看罢了。
这些问题原本就不好解决,也不是一拍脑瓜子自然而然便能产生的,否则在第一次出这种问题的时候,便能得到最有效的方式去解决了。
这事还真赖不到户部头上去。
不过这群人在王相的带领之下尸位素餐,没有做好提前应对措施,没有危急时刻的应对方案也是事实。
总归他们和秦驭风这个小皇帝不是一条心,早晚是要被换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