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在将近晌午的时候,报童们终于迎来了一波销售额爆发。
手中的报纸很快便被众人全部买光了,但凡家中有个读书识字的,都要上来买上一份报纸拿回家去看看。
也不仅仅是为了看驸马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其中其他的一些知识也是让他们受益匪浅,许多肠胃不好,纵使拉肚子的人,看到那篇不能喝生水的科普之后,纷纷找到了自己生病的主要原因。
到了下午,报社外头已经聚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一部分是还想继续卖报纸的报童,另一部分则是想要买报纸,却阴差阳错没有抢到的人。
许林看着外头的人山人海,只好上前应付,再三抱歉。
“真是对不住,各位,咱们报社每日能生产出的报纸便只有这些,多一份都没有了,诸位若是实在想看,不如去酒馆茶楼坐一坐,想必会有人愿意读报的。”
“实在不行,咱去别人手里买一份呢?他们看完了里头的内容,您便宜收上一份,也省钱不是?”
众人想了想,觉得颇有道理,这才满意地离开了报社,各自找寻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了。
果不其然,还不到傍晚,各大茶楼酒家的说书先生便新增了一项读报服务,将报纸里的内容掐头去尾直指核心地为客人老爷们读出来。
“驸马爷一听,当即便气笑了,大云的贪官污吏何其之多?他们赚钱养外室,贵人家的猫狗都比百姓日子过得好,没有人说他们是贪官。”
“他沈某人赚来的钱补贴的是大云边关百姓,怎地就变成了众人口中的恶人?”
说书先生的那张嘴啊,添油加醋最是一绝。
由说书先生说出来的新闻,听到百姓的耳朵里,那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在报纸上,沈浪尚且能够将自己的事情公正地说出去,并且正面宣传一番,强调了边关稳固的重要性,以及京城学院区的好处。
但在说书先生那边,就完全是偏向沈浪的一边倒了,死的能说成事活的,坏的也能说成是好的。
百姓们更信谁?那还得是声情并茂的说书人啊!
于是乎,关于沈浪的传闻立即不攻自破,甚至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
“凭什么说沈大人不好?若不是沈大人,我家娃哪里能识字读书,原本是要将他送去乡下找个高人做弟子的。”
“可不是?听说咱们现在穿的棉衣棉袄都来自江都,真是实惠又暖和,往年那些个蒲草绒的,要套上好几件才不会被冻坏。”
“啊呀,一说起棉袄,我们家玉田儿娶媳妇,那女子娘家便是江都的,陪嫁带来两床大棉被,真是又好看又暄软!”
“还有那玻璃,真真是好物,景生以前晚上读书总是看不清,我一咬牙,给他买了个玻璃油灯,一罩上整个屋子都亮堂堂地,真是好物!”
“是啊,听说明年农药厂还招人,这什么报社也招人,都要会读书识字的,大户人家看不上,咱们老百姓挤破头想要去,一日给好多银钱!”
经过说书人的一番慷慨激昂的宣讲,善良淳朴的百姓立马便想起沈浪的好来,纷纷开始维护起来。
尤其是当说书人说到,有人存心挑拨,想让驸马爷与百姓离心,不再管百姓死活了,那老百姓能同意?
于是乎,沈浪的声望一时之间水涨船高,甚至可以说,无论是茶余饭后,只要谈到这位驸马爷,便一定是好话。
谁要是说上两句中肯的评价,那是会冷场的。
与此同时,《大云日报》的出现,为识字的百姓又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给他们开拓了一种崭新的思路,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原本看待事情的格局。
这报纸的出现,不仅让百姓见识到了上位者的生活,见识到了世界之大,还让百姓对于现在的大云局势有了一个最初级的理解。
至少,常看报纸的百姓,对于自己家的娃送不送去读书这种问题,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是不会有第二条选择的。
为何?
因为他们通过《大云日报》,明白了学院区还有农学院。
农学院便是专门学习如何种地,如何提高收成的。
可以说,自从在《大云日报》上看到农学院的一篇介绍,知晓了农学院可以提高自己家里的粮食产量,整个京城的普通百姓都疯狂了。
与其说自己家的儿子将来继承自己的面摊子,烧饼铺子,倒不如让小儿子学学如何种出更好的粮来,若是有出息,便去到农药厂里混混,将来还有可能混个小官当当。
若是没出息,那至少回到家种自己家的地,永远饿不死。
这才是目前阶段大云百姓心中所想的。
他们倒是没有什么“读书明智”的觉悟,也不想着振兴大云,只是单纯的想吃饱饭,若有余粮卖给富贵人家,那便是他们心中最美的日子了。
不过,大云报社却遭到了朝中一些人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