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宫城由万安宫、延福宫、九成宫等二十八宫建成,大小院落三十六。仅以宫殿论,有大庆殿、文德殿、睿思殿等一百四十殿。又有大小堂、轩、楼、阁、台、馆三十八处,点缀各式亭子二十九座。
熙宁三年(1070年),皇宫左掖门、右掖门之南,为亲王、宰执、三司、开封府、翰林学士等职官,建成东府和西府,两府之内,大小屋宇各以百计。
总合以上数字,早就超过了三百间!
听着杨公弼娓娓道来,徐康国当即目瞪口呆。
杨公弼紧接着又问:“你那一百间屋子,如何安置官家的三宫六院,又如何安置三省六部的朝廷官员?你是想让他们露宿街头吗?”
最后,杨公弼撂下一句话:“宫禁之地,殿宇楼台,官署廨宇,一切皆有制度,哪里由得你任意裁减?”
杨公弼说的制度,就是由古时候传下来的都城建造制度,他说的没错,确实是有很多规矩,综合了风水、实用、礼仪等各项基础,不能轻易改变。
一般来说,宫城是皇帝和皇室的住所,皇城是京官办事、居住的场所,皇宫之外,则是百姓生活的地方,这都有一定的格局。
徐康国虽然知道个大概,但哪里有杨公弼清楚,赵构派杨公弼来监工,不是没有道理。
被杨公弼否定了建造方案的徐康国,依然认为自己没做错,现实摆在这里,朝廷就是没钱,空有三百间的规划有什么用?况且,凤凰山地势起伏,哪里能跟一马平川的开封比,开发起来难度大多了。
既然杨公弼不同意,那就让朝廷裁决吧。徐康国把皇宫的营建方案直接上报,皮球丢给了时任宰相吕颐浩。
吕颐浩搞清楚了徐康国和杨公弼的分歧所在,也不敢妄自决定,就找赵构商议。
赵构听说皇宫的建造计划是因为规模问题搁浅,就抬头望向吕颐浩:“你怎么看?”
吕颐浩说:“陛下,关于建造宫殿之事,太祖皇帝有过一段故事,不知陛下可曾记得?”
赵构沉思片刻道:“你说的是哪一件事?”
赵匡胤节俭,这是他的儿孙都知道的事,但具体到哪年哪月哪件事,赵构一时想不起。
吕颐浩清了清嗓子,给赵构讲起了赵匡胤的这段往事。
有一天,赵匡胤的寝殿里有一根大梁损坏了,负责修缮的官员勘察后认为虽然问题不大,但事关赵匡胤的安全,还是要重点对待,于是打报告说要去找一跟两人合抱的大木头,截取一段来替换大梁。
赵匡胤看到这份报告后,当即火冒三丈,“你们这群败家子,我大宋刚刚立国,到处要用钱,你们不知道节约,只会铺张浪费!”
他骂骂咧咧,警告那些负责修缮宫殿的官员,如果敢超规选材,小心人头不保。
他还下了一道圣旨,以后除非是大庆殿和文德殿需要换梁换柱允许使用好木材,其余宫殿一律按照原来的标准修缮。
大庆殿是举行中外庆典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地方,彰显国威;而文德殿是百官上朝的地方,关系着朝廷命官的安危。这两个地方重要至极,才需要重点保护。
而赵匡胤之所以小题大做,就是要让子孙后代谨记,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一定要简朴节约,不要给人以昏君的印象。
后来宋仁宗赵祯也继承了赵匡胤的遗志,下了一道圣旨:“今后宫中屋宇修缮用材,敢以大截小,以长截短的,并以违制论!”
吕颐浩讲完这个故事,赵构自然是心领神会,一百间还是三百间,不用再讨论。
次日早朝,赵构和百官达成一致意见,临安行宫就按一百间的规划来建设,必须节俭,不用华丽的装饰。
赵构还下了一道手诏给杨公弼:“宫殿只需要挡风遮雨就可以了,无须豪华。”
有了赵构的圣旨,杨公弼也只好照做,但是他又提出一个要求,宫殿的梁柱、围墙、栏杆等必须涂上朱砂。
但工期这么短,徐康国上哪儿去搞这么多朱砂呢?最后赵构给了一个意见,杭州附近不是产土朱吗,就用那个替代吧。
土朱就是代赭石,是一种红色的矿石,可拿来做涂料,比朱砂常见,更是便宜的多,赵构的意见解了徐康国的燃眉之急,很快,临安的宫城便建好了。
1138年二月,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府,“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南宋开始了一百多年的灿烂统治。
临安有临时安顿一下的意思,赵构借此向世人表明,老子有机会还是要恢复中原的。
而这个机会马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