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www.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军史小说 >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 > 第二百五十六 措施

第二百五十六 措施(1 / 2)

 推荐阅读: 锦绣良缘之田园俏医妃 冷王的极品御灵妃 快穿崩人设:黑化BOSS太凶猛 佐君续汉 不死帝尊 九劫剑魔 男神今天现原形了吗 神医农女:穿书女配忙种田 永恒圣记 男二攻略
最新网址:www.hbcjlp.com

但也不是说人口毫无用处。

超大规模的人口对古代中国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过去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等行业需要雄厚的人力资源,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干活,创造的物质财富也非常雄厚。

国家拥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可以有效地压制地方的反抗势力,避免国家分裂。

对外,则可以有力地抵御外敌,还没有哪个对手可以轻易地打败,或者吞并如此超大规模的国家。

所以,中国大一统朝代的周期在百年以上的很多,明朝、清朝都在二百年以上。

但是人太多真的影响政权的存续。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封建国家。

受生产条件的制约,生产力、农业和人口之间存在着一般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出现阶梯状循环增长。

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强调:“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他提出的人口规律,比欧洲的马尔萨斯《人口学原理》早了近二百年。

在古代,中国的人口增长有着“两高一低”的现象,即保持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状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而扩大再生产同样耗费更多的劳动力。因此,高出生率意味着高产出。不过,效率低下的生产力不但抵消了高出生率带来的人口红利,而且伴随着高死亡率,对人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清中叶之前,中国的人口规模在6000万的框架内徘徊。

为什么呢?

主要就是农业社会。

农业生产方式决定土地的收获回报,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集约型农业的显着特征是粮食高产。《管子》记载:“常山之东,河汝之间,……中年亩二石。”

这一产量折合成现在的重量约为87公斤。

秦汉时期的集约化农业已经相当普及,单位亩产的提高,促使西汉人口一度接近6000万。

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烽烟四起,农业生产重回粗放经营,人口规模随之下降。“永嘉南渡”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向南方,集约型农业的回归,促进了隋唐经济的发展。唐天宝十三年,人口规模膨胀至9619万人。

所以安史之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因为很多人在内地活不下去,只好投靠安禄山。

比如清河崔氏都有人投靠安禄山。

宋朝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为100公斤,两浙地区超过150公斤,太湖流域甚至达到300-350公斤的高产,由此奠定了两宋繁荣富庶的基础,北宋宣和六年,全国人口首次突破1.2亿。进入明清,粮食平均亩产有125公斤,北方粮食单产比两汉时期增长了62%。万历三十年全国人口增长到5636万人,这一规模一直保持到清朝中叶。

李佑根本不会关心什么其他的东西,关心的仅仅是怎么维持自己政权的问题。

所以在知道人口问题之后,李佑便开始着手处理人口的问题。

首先第一点就是提高结婚年龄。

贞观年间,男20,女15算是官方指导的年龄。

然而有许多人在这之前都结婚了。

李佑大笔一挥,直接改成男20,女17。

虽然这里面有些人不愿意这样的。

但是既然被李佑统治,那就得听从政府的安排,否则就是犯法的。

这一点,让很多人觉得不爽。但是没办法,毕竟人家是皇帝。你不爽也得认命。

接着李佑又推出了罚款制度,凡是生第四胎的一律罚款,一旦生育超过5个,则坐牢。

然后又给出各种福利措施,提高教育水平。

人人有书念,自然会压低结婚意愿。

大量小学被李佑铺开,凡是年满6岁的孩子必须读五年书,

然后才能参加工作。

这项工程花掉的钱数不胜数。但李佑不会心疼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