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也是被逼急了才想出这么个法子来。
确实很冒险。
但又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前提条件是,韦昭训带来这三千羽林足够可靠。
而且若是成功了,绝对堪称经典战例。
对自己的声望也是一个大大的加持。
将三千人化整为零,舍弃甲胄武器,扮做普通百姓,三三两两的往外混,然后到事先约定的地点重新集结。
但必须给褚明义营造出三千玉林依旧被死死困在这里的假象。
这一点倒是不难,只要自己时不时冒个头,露个面就行。
难点在于如何保证这三千羽林之中不会出现给褚明义通风报信的叛徒,以及怎么才能让他们在往外混时不被人认出来。
第一个问题,需要韦昭训来解决,本来就是他的兵。
他刚才斩钉截铁的说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不管他的自信是从何而来,要执行这个计划,李瑁都只能选择相信。
第二个问题,恐怕就要依靠这些羽林卫的个人能力了,或许梅花内卫在剑南道的暗桩能帮上忙。
但指望几个暗桩有这大的能耐也不现实,毕竟是足足三千人,想想都觉得困难。
总得来说,一旦决定采取这个方案,面临的风险必然是极大的。
但跟失去李白相比,李瑁觉得这风险值得一冒。
最坏的结果,无非也就是这三千羽林的编制就此消散,但只要不出现叛徒,他们至少不会死。
李白都敢从头开始,自己为什么不可以?
更何况,在王琚和李亨实际上已经把控朝堂的那一刻开始,自己跟从零开始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说服韦昭训和他手下的将官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他们心里也都清楚,放下武器,脱去甲胄之后,活下去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留在这里做困兽之斗。
说白了,就是当逃兵嘛。
只不过这一次,是寿王主动让他们逃,而不是他们自己想要逃。
更何况也不是真的一逃了之,出去之后,还要再次集结,卷土重来的。
没有了这刀心理上的坎儿,韦昭训和众将官讨论的核心就转移到了李瑁的这一计划应该如何执行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这三千羽林还能重新集结到一起。
其实只要人还在,武器甲胄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韦昭训带来的这三千人,乃属左羽林卫一部。
按军制,分为十营,每营又分作十队,每队下辖三火,一火乃是十人,这就是羽林卫的最小作战单位。
但李瑁的要求却是以三人为一个小组分散脱离益州驻军的包围圈。
还好只是跑路,而非作战,要不然的话,这简直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讨论了足足一个多时辰,终于找出一个看上去还算合理的法子。
先将整个羽林卫打散,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进行分组,尽量做到每一个小组中的成员都能扯上点而关系,同族、同乡甚至是同姓都可以。
这样便可以保证他们在突围过程中能互相照拂,共同进退。
而每个小组,也尽量安排一个有职衔之人。
细算下来,这三千羽林卫中共有火长三百人,队正一百,副队正一百,旅帅二十,校尉十名,再加上军曹、录事、掌故、胄曹等等,共有军官约五百五十人。
让他们每人领走一个小组,三千羽林便去了一半有余。
剩下的一半,再另选有勇有谋之人担任组长。
好在羽林卫的选拔本就严格,又有父子军制的传统,故此羽林卫中沾亲带故的着实不少,这样分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分组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走出去的路线选择了。
按照元方和李白之前打探回来的情况,三只益州驻军,分别在东南北三面安营扎寨,设阵布防,离着羽林驻地约莫都在五里远近。
其中东南两军之间,有河流阻断,而东北两军之间,则是一片水田。
万余人展开之后,其间的空档已经是非常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