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厚少年的腰间环了一圈银丝腰带,挂着古朴而简单的一个江家木牌。头发梳得极为利索,一顶羊脂玉玉冠配上一支祖母绿玉簪,脚上又穿着一双新的青黑蜀锦玉靴。江家少爷看起来,简直是大气得不行。
白朝歌大力地拍了一下秋和,笑嘻嘻地问道:“小师弟,怎么样,在稷下的第一晚睡的如何啊?”
秋和也是笑着回应自己的师兄,没停下脚步,四个人就这样自然地一同行走,去往天仙桥下昨日东北角的大舞台。
今日的秋华大会第一赛,便是博学鸿儒科。
博学鸿儒科,是秋华大会最早开设、也是受众最多的赛事,在京都,秋华大会各大赛事的冠军里往往最能够出名的,便是这博学鸿儒科的冠军。
博学鸿儒科,其赛事亦如其名,所考查的便是学子的博学多识。而这项赛事,更加符合诸位正在念书读书的学子们,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项全民赛事。
而且,博学鸿儒科考察的,并非只有书本上的知识。天下凡间,三教九流,世俗玩乐,名人轶事,全部都在博学鸿儒科里头,体现出来的,便是一个“趣”字。京都里的百姓,平日里虽然不被准许随意出入学宫城,但是秋华大会这两天却是允许观赛的,而博学鸿儒科则是最多人去观看的赛事。
每三年,到了秋华大会第二天的上午,不过刚刚寅时,天仙桥下的东南角便已经人山人海,挤成一团了。为此,每到秋华大会第一天结束,学宫城中的工作人员还要重新整改舞台,将诺大的舞台撤去几方台基,缩小好几圈,将余出来的位置用来放置观众席。
白朝歌走在前头,带着三个师弟走向那大舞台。而此刻,这舞台已经被京都观众坐去将近三分之二的席位了,幸好修整舞台之后还余下来许多的空余位置,可以容纳学子们就坐观看。
“师弟们啊,这博学鸿儒科呢是秋华大会里最为出名、也是最受欢迎的赛事啊!每一届秋华大会里,都是这博学鸿儒科最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前几年入学的宋国夏师兄,便是独独一个人站在舞台上,从清晨开始连续数个时辰,答爆了好几年来的题库,当年的比赛,那叫一个奇观啊!”
秋和听着小师兄不断地讲述着自家二师兄当年的故事,也不由得喜上眉梢,脸上浮现出笑容。江图南和原亭并肩走着,谁也不看谁,仿佛一对从不相识、却又膈应许久的冤家。但是两人都在默默听着白朝歌的介绍,不时有礼貌地回应着。
而走了仅仅几里路远,白朝歌便奇怪地发现,学宫城里怎么多出了好几顶沿路而设的黄色帐篷。而且这些帐篷都相隔的不远,全都设在东南角舞台延伸出来必经的道儿上;
帐篷底下,桌子、箱子、大牌子,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帐篷底下有几个人,几名写字的,一名吆喝的,四五名带着刀的。
白朝歌摸了摸脑袋,似乎是从未见过这等阵仗,便走上去,随意选了一顶帐篷,刚想对着里面那个小哥儿打声招呼,询问一下,谁料这对面的小哥儿马上就开了口:
“许久未见,别来无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