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为了将文帝推到必须处置三皇子的死局里,利用形势和局面来压迫这位皇帝。
秦王府的人世代镇守北境,那里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着肖氏一族人的鲜血和生命,多少人为了山河永固,百姓安康,穷其一生守在那片土地上。
北境的肖家人时时刻刻用自己的血肉作为墙壁,抵御外敌,守卫北境防线。
而在这个前提上,如果金陵城里,身怀皇家血脉的皇子为了一己私愤,这么对待他们肖家捧在手心上护着的肖策,无视他们肖家的功苦,再加上文帝作为肖家世代忠心的君上,不愿意处置他的儿子,这样只会寒了肖家人的心。
这就是文帝在处理这件事上面,最大的掣肘和桎梏。
另外,肖策故意让那些皇子和权贵重臣旁听陪同,也是为了推动事态走向不可挽回的死局。
那些皇子很清楚三皇子做了什么,为了皇位,他们不会愿意放过这个很有可能把三皇子拉下来的机会,落井下石是最基本的操作,必须要从中添乱,机会都摆在他们面前呢。
至于那些权贵重臣,他们深谙为臣之道,如果文帝在这种人证俱全的情况下,还是要保三皇子,他们当然会装聋作哑。
不过三皇子这次的做法是真的太下作了,大臣表面或许不会说什么,可是文帝如果还想给三皇子继承皇位的机会,这些大臣肯定会诸多阻挠,做出这种事情的皇子,实在没有资格掌一国之政。
这些文帝都明白,他作为皇帝,站在万人之巅,手握生杀大权,但也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必须稳定好朝局大势,处置好各方势力的权力纷争。
在成晔的这件事上,文帝没有办法强悍粗-暴的否决一切。
他必须给肖策和秦王府一个交代,给他的大臣苏清和一个交代,还需要给受害的那个儿子一个交代。
除此之外,文帝需要让其他皇子无话可说,也要让那些参与进来的权贵重臣说不出话。
答案很简单,最一开始,苏糖和肖策就把最优解摆在了文帝触目可及的地方。
放弃三皇子,就是文帝处置这件事的最优解。
皇帝看着那些供词,一字一字,非常详细清楚的描述了,三皇子是怎么样陷害他的兄弟和秦王府的世子妃。
文帝合上文书,震怒的将供词拍在桌上,面色阴沉:“放肆!那个逆子疯了不成?竟然敢用如此下作的法子陷害其他兄弟!!”
“宣三皇子!”皇帝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语调低沉至极。
肖策挑了挑眉,他以为文帝会让他先回去,急事缓办,好好思考一下该怎么处理这位三皇子,毕竟三皇子的外公是军功赫赫手握重权的云家,皇帝会犹豫也很正常,他理解。
现在文帝已经发作,把态度摆了出来,事情能办了。
肖策装出一副弱不惊风的娇弱模样,抓住椅子的扶手,艰难的站起来,戏劲十足地开始表演:“皇上,臣身体孱弱,没几年活头了,世子妃还愿意嫁给臣,简直就是神女下凡来?扶贫赈灾,这样好的姑娘却被三皇子如此陷害,实在是不公,求皇上替臣的世子妃做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