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后世读过三国的,肯定知道这人的名儿,至于他有啥事迹?崔博倒是也记不太清了,就知道——这人的书法不错,与王羲之并称;他有个儿子叫钟会,是在他七十多岁生的。
啧啧,年岁到了七十还能生育…
崔博先扫了眼舆车内的荀彧、徐福,进而问道:“钟元常何等样人?”
不光是问荀彧,这徐福可就是长社本地人呐!似钟繇这种几代都出名士的家族,徐福应是知道的。
荀彧既得崔博之问,便答道:“元常天资聪慧,品行方正,尝被举孝廉,历任尚书郎、阳陵令,后因病去官。
彧每与元常论时下政事,其皆得其要…”
一段话,崔博能理解出两个意思——一是这钟繇赋闲在家,二是这钟繇为政很有一套。
就算抛开第二条,光说能和这荀彧友善的人,那绝对是人才~早知道…在原本历史上,荀彧就给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咸得所用。
他给崔博说了这些人名儿,那也是一点儿都不含糊,崔博也是极信得过的。
崔博点了点头,又将头转向了徐福,他想听听徐福的看法。
倒不是说崔博不相信荀彧说的,他只是想听听这徐福的看法,从而得知此徐福是否真的是历史上的徐庶。
就很简单啊,现在的徐福虽然没文化,但肯定是有脑子的,半道求学还能得到刘备器重,就不可能是笨人。
徐福迟疑地指了指自己,然后惊讶地说道:“我?”
崔博初见逃亡多日的他,可谓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后来夜晚休憩,崔博特地让他收拾一下,再穿上干净衣服,端的一个俊俏小伙子。
徐福说是好击剑,倒也是,其手上因常年练剑而生得厚重的茧子,体格也算不错,但是…和崔博见过的武人、游侠儿也不少了,徐福这种身材那简直是弱爆啦。
“是的,钟元常长社人也,你亦是长社人,故问你…那钟氏风评如何?”崔博看着徐福的眼睛说道。
其实崔博是知道的,这时代的士族,他们私德方面做的是极好的,像钟繇这种几代名士的家族,若说接济乡里什么的就看个人是否乐善好施了,若说欺压百姓巧取豪夺,那是肯定不会的。
崔博问徐福的目的,就在于他想知道徐福能否正确认识事物。
徐福说道:“钟氏在长社以清高有德行着称,不与那不法豪右为伍,某素敬之。”
崔博曾去过田陇地头,问过真正的农人,他们只知道当今天子姓刘,却不知是何年号,有的人呐,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有邻里乡亲、田陇地头…
徐福家境亦是一般,但似徐福这样愿意去获取信息,进而有对事物的认知,真的算不平凡,至少…超过了基数众多的大半愚氓不是?
见微知着,即便这徐福不是历史上的徐庶,那一样是可造之材,将来要真是成材了,说不得那“手不释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主角就变成崔博啦。
这后世学生一看“手不释卷”“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嘿…这不是崔博劝徐福读书的典故吗!
妙!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