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沛临行前,曹操当着曹洪的面问杨沛:你想如何治理邺城?
杨沛答:臣当竭尽心力,依您的法度办事。
曹洪终于明白,曹丞相的誓言是相当不靠谱的。曹操的言下之意是,你如果再不老实,连你一起砍。自此,曹洪只得收起买田置地的心思,亲自督导邺城的奴才们关门歇业。
其实,历史有时候很可笑。
曹操确实是一个土匪,一个很大的土匪。正因为曹操是大土匪,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国家”。曹操禁止其他军阀圈禁流民和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流民问题。正是因为他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损害了坞堡集团的利益,在史书中留下了顶级骂名。
曹操跟王莽既是京剧里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大白脸,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大的奸臣。无论古代的演义小说还是今天的影视剧,总有一些满脸正气的忠臣痛斥一个奸臣为“操莽”,之后,这个忠臣往往被杀。可见,“操莽”是一个相当有力度的骂人词语。把曹操跟王莽并列在一起,还是相当有道理的。曹操的《置屯田令》《抑兼并令》
跟王莽的“王田制”根本就是一回事:国家对小农发放土地,小农直接向国家缴纳地租。
推行“耕者有其田”当然会得罪那帮子封建官僚,那些人掌握着后世史笔,愤怒之余也就把曹操和王莽画成了大白脸。
只不过,王莽推行“王田制”的阻力实在是太大,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社会无法从大乱恢复到大治;曹操当政时天下无主、土地数不胜数,把这些土地分给流民,在全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获益的情况下,个把军阀只能保留意见,社会由大乱转向大治。
曹操的士兵虽然少,但大家抱有同一个信念:如果要过好日子,必须击溃袁绍。
何况,作战任务并不困难—只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找到别人的粮食,能带走的就带走、带不走的烧掉。袁绍的士兵虽多,也不过是来军队混饭吃的农民,就算能取得偶然的胜利,回去以后还不是要挨饿?
官渡之战,其胜、其败,早已一目了然。
悠悠我心,不负五铢
曹操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留给了民间,铸造货币的人也许是商人,也许是坞堡,甚至可能是小军阀。无论铸造者是谁,只要所铸货币能在流通中得到认可,就得到官方允许。
按照中国历史的逻辑,一代枭雄如果获得了经济实力,就会马上征讨四方,最后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