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信奉黄老“无为而治”的皇帝,采用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手段对付同姓诸侯。
他提出:诸侯死后不能由一个王子继承,国土要平分给所有儿子;没有子嗣的诸侯,在诸侯死后皇帝将收回封国。按照这个政策,对每一代诸侯来说,把土地平分给儿子并未直接减少土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接受的。刘恒虽然看不到皇权统一,但是几代人下来,诸侯一定会像温水煮青蛙般被吃掉。
胜利就在前方的时候,刘恒死掉了。
刘恒的继任者是汉景帝刘启,父子俩完全不是一回事。“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并列,可是无论史籍对刘启如何溢美,我始终觉得刘启是一个愣头青。
当太子的时候,刘启就因为一辆马车不给他让路而杀掉了对方,被杀的人正好是吴王刘濞的王位继承人。
刘启成为汉景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起用刘恒时期的废臣—晁错(时贾谊已死)。
晁错的治国思路,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活脱脱就是一个商鞅的再版。保甲连坐、重农抑商,甚至把几十万名农人发配到北部边境戍边……
帝王追求绝对权力,是因为绝对权力有着绝对收益:消除了诸侯竞争,才能贪天下之利。帝王一个人并不能管理天下,所以,帝王抛弃了诸侯而选择了封建官僚。而与诸侯相比,封建官僚是一个更可怕的利益群体。
皇帝与诸侯之间是一种“压力双向传导机制”,如果皇帝政令对封国不利,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驳回命令,压力传导到最末端的小农就会逐步衰减。封建官僚是一种“压力单向传导机制”,压力只能逐级向下传导,封建官僚不但不会分散压力,而且会为了自身利益扩大这种压力。这样,压力传导到最后的小农便会呈几何级数扩张。
无论是诸侯还是帝王,说到底对国家财富都是具有所有权的,一家一姓的地盘,民不聊生对他们也没有好处。封建官僚却完全不同,只要达到目的,管你大浪滔天,反正又不是我的天下。
诸侯确实会危害帝王权力,广设封建官僚却会危及全体臣民,社会上下层之间会彻底丧失沟通机制。剪除韩信、英布等异姓王,皇帝手下的大臣都是急先锋。对消灭吴王刘濞的任务来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