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战后统计,死于大水之中的齐军将士达到了四万五千多人,和大水相比,唐军仅仅造成了几千人的伤亡,除了那些失踪的将士外,最后投降的齐军数量也达到了四万三千五百一十四人。
这些降兵已经被那滔天的大水给击溃了斗志,他们现在连晚上睡觉都会梦到那汹涌的大水,然后就被惊醒。
有一些齐军将士趁乱逃走了,他们在江边夺得了几条小船,向对岸逃去。
他们一旦回到对岸,唐军大水淹城的消息,还有唐军那洗礼火炮的消息,以及高句丽人头型大唐的消息,都会全部传到齐军和高句丽人的耳中,这对于打击齐军的士气和分化瓦解高句丽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些投降的高句丽人现在已经全部进入了大唐境内,开始分批次被安置往各地。
他们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将给大唐带去十几二十万的劳力,他们会成为为大唐纳税的百姓,有了这十几二十万的劳力,还有那长大成人后的数万孩童,他们将会为大唐的强大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他们就必须融入大唐的血液之中,时间久了,他们的子孙就会把自己当成土生土长的唐人,而不是高句丽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唐出兵高句丽已经是一笔稳赚不赔的长远生意。
至于他们会不会作乱,李密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安排在每一地的高句丽人多则四五百,少则一二百人,这些人都是一户一户的人家,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就算是有作乱的想法,也应该为自己的家人想想吧。
桓城。
这是高句丽南方的一座大城,城墙上插着“李”字大旗,但是这旗帜可不是大唐的旗帜,而是齐王李元吉的旗帜。
听从了陈昌平的建议后,李元吉出兵高句丽,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就一口气攻下了高句丽八座城池,这也就是意味着平壤城以南的高句丽城池有一半落入了李元吉的手中。
长孙顺德奉命前来求见李元吉,今日李元吉就在桓城县衙接见他。
看到长孙顺德后,李元吉一副吃惊的表情道:“你不是我二嫂的族叔吗,你可是一直跟着我二哥的,今日你怎么会出现在高句丽?”
长孙顺德如何不知李元吉这是在演戏,但是他却不得不陪着他一起将这出戏演下去。
“殿下,有所不知啊,秦王殿下如今已经被大唐赶到了高句丽,如今秦王殿下刚刚占据了高句丽,却听说高句丽的南疆被殿下所侵扰,秦王殿下立刻就明白这必然是殿下不知现在高句丽的国君是他,所以才闹出今日的误会来,得知此事后,秦王殿下就即刻派臣前来见殿下了。”
“啊,我二哥现在占据了高句丽?”李元吉一脸不可思议之色。
长孙顺德不得不感慨,这个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原来的齐王可不是一个藏得住心思之人,凡事都写在脸上,可是今日一见,他却感觉李元吉像是变成了一个老狐狸,一个人怎么会一下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