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www.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军史小说 > 大唐可以更强 > 第一百五十七章 长安米贵

第一百五十七章 长安米贵(2 / 2)

 推荐阅读: 葬天神王 狙神的小祖宗野又甜 人在骑士之无限旅行 气吞寰宇 重回2000从芯开始 昭絮录 女配大人请你矜持 剑逆江湖 最后一个镇邪师 我可以提取技能
最新网址:www.hbcjlp.com

如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四分之一,二是不断增长的人口使有限的可耕地失去负荷的能力,即所谓“地狭人稠,耕植不博”。

这个时候的长安,已经发展的十分繁华了,大量的人口聚居在长安城内和效外,多达一百五十万人,超出了整个大唐十分之一的人口。

关中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

三是关中地区多王侯权贵,他们在灌溉渠道旁竞造碾石岂,耗费水量,影响了水利灌溉的效能。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

第一个途径行不通,只好转而依靠第二个途径来解决关中粮食危机,但亦非易事。

从关东漕运粮食至长安,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三门峡一段黄河河道狭窄,水势湍急,水下又多暗礁,行船极为困难。

漕运付出的代价很大,运输量却十分有限。

为了尽可能地克服三门天险,隋唐政府都曾进行过改进计划,但效果并不理想。

天皇四年,隋文帝采取“自小平陆运至陕”,然后“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再达于京师的办法漕运粮食。

这样虽然绕过了三门天险,但陆运花费很大,而且小平至陕州的陆路必需经过险峻的崤、函山谷,风险也很大。

开皇十五年六月,文帝被迫恢复水运,“诏凿底柱”,但仍未能增加漕运量。

如果有一条水泥路,可以快速的将粮食,从洛阳运往长安,李世民做梦都会笑醒。

不过长远来说,还是走水运,过三门峡之后,走渭水入长安,才是最划算的办法。

最近几年,长安的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就是因为人口增速过快,从南方槽运过来的粮食,运到长安之后能不贵吗?用斗钱运斗米,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而酿酒消耗的主要就是粮食,所以成本也在逐年的增加。

在辽东金州酿酒,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辽东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种植粮食。

李中华又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对于解决漕运困难的事情,大有帮助。

据史料记载,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也就是九十多年后,裴耀卿采取分段转输法漕运粮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

裴耀卿在黄河、运河和渭水交汇处及三门峡东西置仓,漕粮先输入东仓,再开山路八十里,陆运到西仓,最后漕运到关中。

这样,即缩短了舟行日期,又提高了运输效率。史载,连续三年,“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三年即省钱三十万缗,漕运费用之高可以想见。“用斗钱运斗米”之言不虚也。

之前粮食的问题并不突出,李中华也就没有关心这些事情,但现在可不一样了,一旦出现了灾荒的年景,别说用粮食来酿酒了,恐怕长安城内的人,都要饿死不少。

虽然因为李中华的出现,很多人的手中都不缺钱用了,可是一旦遇到灾年,南方的粮食,无法及时的通过漕运,调运到长安,问题可就非常的大了。

每年初春,就会有大批的江南稻米,用漕运的方式运到长安。渭水流浅沙深,黄河砥柱险阻,漕河水量不足,都会影响到漕粮的转运。

所以漕运粮食其实是最不稳定的,路上的损耗也是非常巨大,一路历经波折险阻,能够顺利运送到长安的漕粮,用十不足一来形容,也是毫不为过。

尤其是过三门峡时,有一段河道水流湍急,弯道众多,又有许多暗焦,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的结居,整船的粮食沉没于江中,毁于一旦。

所以后来不得不在三门峡靠船上岸,改用陆路运输的方式,绕过三门峡河段,重新装船,往长安运送。

这样一来,不仅耗费了时间,也大大的增加了漕运的成本,长安的米价焉能不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