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虽然不满高句丽,在辽东边境上,修筑千里长城,将大唐视为敌人,但高句丽王主动派了世子前来朝贡,还是十分的高兴,并且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回赠了世子高恒非常丰厚的赏赐。
来而不往非礼也,大唐作为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然不能失了礼数。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派遣职方郎中陈大德,以高句丽太子入唐朝贡,唐朝一方予以答劳为藉口,实为深入高句丽境内刺探情报。
陈大德作为宗主国的使者,来到了高句丽的都城平壤城之后,高句丽的贵族阶层,对于大唐来的使臣,表示了十分的欢迎。
高句丽的大对户渊盖苏文,更是三次亲临陈大德的下榻之处,奉上厚礼,极力的表示对大唐的尊敬,希望与大唐重修旧好。
反倒是荣留王高建成,在接见陈大德的时候,令精兵强将身穿铠甲,排兵布阵进行操练,声势惊人。
表面上,荣留王高建成的做法,似乎是在向陈大德表示,他对大唐使臣的重视,但又何偿没有向大唐示威的意思呢!
其实这也怪不得荣留王高建武,荣留王一直都在警惕大唐,因此一直都在不断的修筑千里长城。
荣留王高建成筑建长城,以抵御大唐有可能的进攻,显然是表现出对宗主国的再次背离与对峙,将十余年努力修和的,与大唐的关系重新拉入冰点。
这种与唐关系的骤然变冷,显然是不符合高句丽贵族阶层,此时此刻的利益诉求。
此时,唐朝捭阖四方,国力蒸蒸日上,海东三国都需依托中原王朝的支持,以在相互对峙中获得最大的优势。
此时与宗主国背离,只会加剧高句丽国内统治的矛盾,恶化其外部环境,在对外关系上处于劣势。
在高句丽贵族阶级的一致要求下,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也为了继续得到贵族阶层的支持,荣留王才不得不派遣世子高恒,前往大唐朝供,重修旧好。
荣留王高建成只从保全自身王位出发,未从大局考虑,高句丽需要仰仗中原王朝的政治支持,所以,在对待唐使陈大德的态度上,与大对卢渊盖苏文是迥然不同的。
陈大德到高句丽后,对高句丽各官守都有厚赠,因此得以了解高句丽国内的所有情况。
见到客居于此的汉人,就一一告诉他们亲戚的存亡情况,以致人人感动得流泪。所以陈大德所到之处,士女们都夹道观看。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向李世民禀报了,自己在高句丽的所见所闻,由于渊盖苏文时常的向他表示善意,陈大德也不免为渊盖苏文,多说了一些好话。
李世民听了之后说道:“高句丽所辖仅有四州之地,朕若是发兵几万人攻打辽东,各城一定会来相救。
朕若是用水军,从东莱泛海到平壤,是十分容易的事。只是天下刚刚太平,我不想再劳动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