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他呈现给徵姑娘的样子,像是个纨固子弟。但是无论怎样看,徵姑娘都觉得他并不像是个公子哥,更不像是个道士的样子。
“噗呵”徵姑娘笑了,言道,“道长说话就像那打油诗一样。”
元公子皱了皱眉:“王姑娘还是叫我元公子或者小元吧。”
看年龄,元公子他不过是十七八岁,王姑娘也不过是桃李年华。虽然说,元公子看出了王姑娘要长于自己,但并没有开口询问其芳龄。
不冒昧询问女孩子的芳龄,是一种礼貌的行为。当然对于年龄的雅称,也是很讲究的。
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称“豆蔻之年”。
十五岁的女孩则称“及笄之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原意是结发而以笄贯之。也指女子达到了结婚的年龄。
十六岁称“破瓜之年”、“瓜”字拆开为两个“八”相加。诗文中多用于女子。这是指六十四岁,用两个八字相乘而说的。
男子十五岁-二十岁时期的称之“舞象”。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束发,扎结头发,汉族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年满二十岁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怎么?”王姑娘不解。
因为遇到了道士,无论是乾道还是坤道,尊称对方一声道长,总是没有错的。所以说王姑娘并不觉得称呼他一声道长,有何不妥。
就听元公子答道:“其实在下并不是道士,是我师父让我扮成这样子的。”
“那他为什么要你穿成这个样子呢?”王姑娘又问道。
“师父说了,我这张脸最爱招来小姑娘了,他怕女人会影响我的修行,所以才让我打扮成了这副样子,我想他应该是为了让那些小姑娘自动远离我吧。”
这效果还挺明显的啊,别处王姑娘不知道,但是就说在这条街上,她所看到的与元公子擦身而过的女子,无不都是极其留恋的再回头看上元公子一眼。
其中就有一女子,向元公子抛了个媚眼。
“咳咳咳。”王姑娘用咳嗽掩饰着自己的脸红。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向元公子抛媚眼,她却脸红了起来。
他师父可真有先见之明,不过还好还好他不是个道士。他若真的是个道士,那不也太可惜了吗?哎,我这是在瞎想什么呢。
也不知道怎么了,王姑娘的脑子里面竟然胡思乱想起来了。幸好她趁早斩断了自己这奇奇怪怪的心思。
不知道为什么听了他的这番话,王姑娘松了口气之后,随后两人就攀谈了起来,又并肩向东走去了。
都说第一次相遇是偶然,第二次相遇就是缘分了。再加之,两人向来相谈甚欢,既然朋友来到了此地,那王姑娘就要尽上地主之谊了。
代替了初遇时的羞涩,王姑娘已经很少在小元公子面前脸红了,除非他想要她脸红的时候。比如说现在。
元公子:“在下元郎,尚还不知姑娘的芳名,可否告知在下呢?”
说罢,元郎淡淡一笑,挑着半边眉毛就这样直勾勾地盯着王姑娘。
王姑娘:“我叫王质儿。”
元郎点头道:“王质儿王质儿,好名字,好名字。”他低着头,不停的念叨着。
王质儿红着脸加快了脚步,也不知是怎么了,她竟然有一丝落魄的样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路之上,王质儿还碰到了三两熟人。正是脸红的时候被人撞见了,王质儿更是抬不起脸来了,一路低头无言,她将元郎领到了一家茶馆。
许是她太久未见生人了,见了元郎之后竟有些娇羞了。要知道这个热情似火的姑娘,可是很少如此内敛的。
此处名为东郡,是五郡之中最偏僻的,但不是最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