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放后世,这价钱离正版的也差不了多少了。而且那个年代没有ipad电脑之类只能卖盗版书,那也是卖那种黄皮封面或者超厚装订本,谁会这么无聊买这种十几册的盗版。
也是这伤心的原因,所以他没有带走这套他读了好几遍的书籍。
赵旭的手指一路拂过,一边笑话着自己。
那套同样山寨的《寻秦记》,当年他更多是把开头当小黄书看待,写到后面估计黄大师也想写好这部小说了,才没有那些露骨段落。
《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牛顿的书,是赵旭高中不自量力买来的,那年数学对他就是开学发书,翻一遍目录就知道大概的东西。
结果他当时为了方便吹嘘,除了读了一堆没用的哲学书外,这种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书籍他也买了不少。
读完这部着作后他是读了同济的《高等数学》以及托马斯的《微积分》才接触的,也是读完后大概清楚教材上学的,基本上是百年来各种大师抽丝剥茧,然后又加以严格证明后的产物。
比起古籍要去读原着,因为后面大多是二手资料不同,物理数学去读原作者手稿,真的是会挑战自己的耐心,只有那些还没完全破译出来,还有金子的如黎曼的手稿除外。
只是这些被赵旭淘汰的过的书籍,他还是一本本塞进储存空间里,哪怕他的ipad全彩扫描版的备份,也是如此。
除了四书五经这些他后来在新家重新买了更好的版本的,算得上重复书籍的他没带之外,别的基本上他都带上了。
反正空间留着也是留着,在新家那部厚厚的着作,顶得上比的书籍几套的《资本论》他还不是带上,期许着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翻开阅读。
挑着书的时候,也让赵旭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个问题,如果他们在一个博物馆,很冷,得开始烧书取暖,那么得开始先烧哪些书?
这个问题,赵旭有纠结过,事实上,他现在也是在做着这种排序,这些书都在他心底有个重要度排序。
别的不知道,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他估计是舍得烧的,另外那本《木麻黄树》他觉得毛姆写得很好,烧起来肯定要斟酌很多。
像某音爆火过的《忒修斯之船》,他估计还是不会烧,这本书不买实体书读起来也没意义。实际上他很久之前就被人推荐过,后来看到在某音火起来后,确实感觉有点怪怪的,是一种小圈子才知道的东西被广而告之的感觉。
基本上,赵旭对这些书他都了然在心,很快就收拾一空。
他的房间值得保留的也就这些了,别的什么装饰品、纪念册什么对他都没意义,有意义的他早就带到新家去了。
随后,他正要迈出房门时,忽然停顿了一下,他的双眼,落在了自己的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