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把咱们的复课班故事讲给他们听,”吴文娇接着说,“讲楚哥用锄头讲物理,讲王强带伤练体育,讲咱们怎么对抗资源歧视,怎么凑钱帮王强爸治病,让他们知道,追梦的路上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楚运欢闭上眼睛,听着玉米叶的沙沙声,仿佛回到了高中复课班的那个夏天——李老师在讲台上评讲试卷,吴文娇在旁边帮他整理错题,王强在教室后面拍篮球,赵晓慧在画“冲刺漫画”。那些日子虽然充满坎坷,却成了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下午,四人去农具物理实验室完善规划。楚运欢在黑板上画“农具物理课程框架”,吴文娇整理“乡村语文素材库”的目录,王强设计“体育公益课”的报名海报,赵晓慧则在实验室的墙上画“玉米地追梦图”——从红星村的玉米地,到博川师范的实验室,再到乡村小学的课堂,一条金色的光路串联起三个场景,上面写着“落土的星星,终会发光”。
傍晚时分,周教授走进实验室,看着满墙的规划和漫画,笑着说:“我当年带李敏时,她也像你们一样,把乡村教育的规划写满了笔记本。现在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她,更看到了乡村教育的未来。”他从包里掏出四本荣誉证书,“学校给你们申请了‘乡村教育实践奖学金’,以后做调研、搞活动,都能报销经费。”
四人接过证书,上面印着“表彰为乡村教育实践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落款是博川师范大学。楚运欢看着证书上的名字,突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不仅是对他们现在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离开实验室时,夕阳正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四人并肩走在校园里,楚运欢手里拿着玉米叶书签和校徽,吴文娇握着星星灯,王强抱着篮球,赵晓慧举着速写本。远处的教学楼传来下课铃,清脆的铃声在校园里回荡,像在为他们的未来鼓掌。
他们停在“乡村教育初心墙”前,楚运欢把修抽水机的新闻剪报贴在李老师的初心卡旁边,吴文娇贴上了“乡村语文素材库”的目录,王强贴上了体育公益课的海报,赵晓慧贴上了刚画好的“玉米地追梦图”。四样东西并排贴在一起,像四颗紧紧相拥的星星,在夕阳下闪着光。
“落土的星星,终于绽放光芒了。”吴文娇轻声说。
楚运欢点头,握住她的手,王强和赵晓慧也把手叠了上来。四人的影子在夕阳下融在一起,拉得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的玉米地,延伸向乡村小学的课堂,延伸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他们知道,照亮乡村教育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四年,他们会在博川师范的教室里刻苦学习,在实践基地的玉米地里打磨教案,在周边小学的课堂上积累经验;四年后,他们会回到红星村,回到像向阳村这样的乡村,用农具讲物理,用文字传力量,用体育教坚持,用画笔讲故事。
而那些曾经的“落土的星星”——被歧视的复课生、被质疑的农村娃,终将成为照亮乡村教育的火炬,把知识的光、坚持的光、互助的光,传递给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孩子,让玉米地里的希望,传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夕阳渐渐沉入地平线,博川师范的校园里亮起了路灯。四人的身影消失在香樟树的阴影里,但他们的笑声、他们的约定、他们的初心,却像星星一样,永远闪耀在博川师范的夜空里,闪耀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永远温暖,永远明亮。(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