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确认那天的县一中校园,蝉鸣比往常更热闹。楚运欢、吴文娇、王强、赵晓慧穿着统一的“博川见”文化衫,背着装满录取资料的书包,刚走到教学楼前,就被公告栏前的人群挡住了去路——上面贴满了鲜红的“高考喜报”,最显眼的一张印着“复课班大捷”四个烫金大字。
“快看!咱们四个的名字都在上面!”赵晓慧指着喜报,声音里满是激动。楚运欢凑近一看,“楚运欢博川师范物理教育(定向)”“吴文娇博川师范汉语言文学(定向)”“王强博川师范体育教育(定向)”“赵晓慧博川师范美术教育(定向)”的名字被红笔圈着,下面还标注着“全村首个‘师范四剑客’”。
旁边的喜报更让人振奋:复课班 6人过一本线,12人过二本线,专科上线率 100%,比去年提升了 40%。张磊挤过来,举着自己的专科录取通知书,笑得露出豁牙:“楚哥!我考上县职业技术学院的农机专业了!以后能帮村里修机器,还能跟你探讨‘物理应用’!”
楚运欢拍着他的肩膀,突然瞥见公告栏角落——那里曾贴着林校长的“红圈劝退名单”,张磊的名字就在其中。他忍不住笑了:“咱们不仅没被劝退,还都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就像玉米苗,就算被风吹倒,扶起来还能扎根生长。”吴文娇点头,摸了摸口袋里的玉米叶书签:“是啊,只要不放弃,总有向阳的一天。”
“说得好。”身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林校长手里拿着个牛皮信封,站在他们身后,脸上带着难得的真诚,“之前是我不对,只看重升学率,忽略了你们的努力和梦想。这张喜报,是你们用实力挣来的,我为你们骄傲。”
他把信封递给楚运欢,里面装着张县报,头版印着楚运欢帮红星村小学修抽水机的照片——是赵晓慧上次拍的,配文“复课生巧用物理知识,助力乡村小学灌溉”。“我女儿在红星村小学当老师,”林校长指着照片,语气里满是愧疚,“她说你用杠杆原理修好了抽水机,解决了学校的灌溉难题。以前我只看分数,现在才懂你们说的‘乡村教育’不是空话,是真的能帮到农村的好想法。”
楚运欢接过报纸,照片上的自己蹲在抽水机旁,手里拿着扳手,裤腿沾满泥土,和现在穿着文化衫的样子判若两人,却同样透着股韧劲。“林校长,”他笑着说,“其实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考高分,更是让学生能用知识解决问题,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我们选择回村教书,就是想让更多农村娃明白这一点。”
林校长点头,从口袋里掏出四枚校徽——和李老师送的不同,上面刻着“县一中优秀毕业生”的字样:“这是学校给你们的奖励,以后不管在博川还是回村,都别忘了,你们是县一中的骄傲。”
上午的志愿确认室里,四人围在电脑前,最后核对志愿信息。楚运欢的鼠标停在“确认提交”按钮上,回头看了看伙伴们:“准备好了吗?提交之后,咱们就是正式的博川师范学生了!”王强抱着篮球,用力点头:“早就准备好了!就等开学去博川的篮球场练球!”
按下按钮的瞬间,四人同时笑了——屏幕上的“志愿提交成功”提示,像给这段复课时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赵晓慧掏出画笔,在确认单上画了片玉米叶,旁边写着“2025年夏,梦想启航”。
中午的复课班教室,桌椅被摆成了圆圈,同学们手里都拿着录取通知书,叽叽喳喳地分享喜讯:刘萌萌考上了市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说要回村办幼儿园;张磊的同桌考上了农业技术学院,要学“玉米高产种植”;连最内向的女生都考上了卫校,说要当乡村医生。
“咱们复课班,一个都没掉队!”李老师站在讲台上,手里捧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上写着“复课班成长册”,“这里面有你们的错题本复印件、互助记录、模考成绩单,还有晓慧画的漫画、强子的训练日志、文娇的作文范文,是咱们这一年的青春记忆。”
她把成长册分成四本,分别递给楚运欢四人:“这是你们的青春,带着它去博川,别忘了自己是从哪来的,别忘了复课班的日子,更别忘了农村娃对知识的渴望。”
楚运欢翻开成长册,第一页是李老师的旧教案复印件,上面有她 1998年的批注:“不放弃,就有希望”;第二页是他们第一次“农具物理”课的照片,楚运欢举着锄头,吴文娇在旁边记笔记;第三页是王强带伤训练的照片,脚踝缠着绷带,却依旧在跑道上冲刺;最后一页是全班的合影,每个人手里都举着“冲刺誓言”,背景是贴满漫画的教室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