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早年接受良好的宫廷教育,但在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在位时期遭到打压。1558年,玛丽一世去世,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次年1月加冕成为英格兰的女王。在即位之初,即位后依靠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加强专制统治,恢复新教法案。对外则集中力量打击西班牙海上霸权,大力发展航海贸易和殖民事业。1585年支援“尼德兰革命”。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英国的海上霸权。1600年批准成立“东印度公司”。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等文化巨人。 因此,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黄金时代”。但在她统治末期,旷日持久的英西战争形势恶化、爱尔兰危机、埃塞克斯伯爵叛乱、农业歉收和饥荒、议会反专利权的风暴,不健全的地方政府及中央官僚机构的腐败,社会下层的贫困、流离失所的难民,给这个辉煌的时代染上黯淡色彩。
伊丽莎白上台后曾宣称,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全权代表,是人间的上帝,要求臣民对她绝对服从,无限崇拜。她视议会为她的统治工具,认为议会的作用不是让议员制定新的法律或浪费大好时光去发表演说,而是拨款充实国库。她禁止议会议论她的政策,限制它的行动,甚至将敢于和她顶撞的议员赶出议会。为炫耀“人间上帝”的威严,她喜爱豪华的排场、盛大的宴会和华贵的服饰,却又要节省宫廷开支,把这些费用转嫁到大臣和贵族身上。
她经常巡游各地的贵族庄园,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从地方贵族身上搜刮大量礼品。但是,这位“人间上帝”却不是教皇承认的合法君主。因为教皇不承认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婚姻,视伊丽莎白为私生子,否认她的王位继承权。教皇、西班牙与法国都支持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来当英国的合法君主,这就使伊丽莎白无法依据教皇承认的“合法性”进行统治。她不得不依靠敌视天主教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推行有利于他们的政策。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中取得了教会大量土地财产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害怕天主教复辟,因而拥戴伊丽莎白。议会对她的专制统治只有服从。于是这种王权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联盟成为伊丽莎白专制政权的政治基础。
伊丽莎白特别善于与别人交流,懂得如何获得臣民的爱戴,一位编年史家写道:“如果说曾有人具有一种天赋和风采能赢得人民的心的话,这人就是伊丽莎白女王。如果说她曾表现过这种天赋和风采,那就是在这个时候。
她把温和与尊严结合在一起,庄严地俯身向最卑微的臣民致意。她的所有的官能都在活动,而一举一动似乎都得到思想感情很好的支配:她的眼睛望着一个臣民,她的耳朵在倾听另一个臣民的声音,她的心里又在对第三个人的意见作出判断,而她却正和第四个人交谈;她的精神似乎无所不在,但又都像是全神贯注,并未分心似的。
她对有的人表示同情,对有的人加以称赞,对有的人表示感谢,而对另一些人却诙谐机智地予以戏谑嘲弄。她不责备任何人,她不忽略任何礼仪,她故意向众人微笑,展示自己优雅的仪态,因而她的臣民也加倍地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后来以最高的语调来谈论这一切,使人们的耳朵经常听到一些对君王的过分赞美。”她对待英国臣民的这种脉脉温情的姿态,赢得了几乎全体英国人的爱戴。当时人们亲切地称他们的女王为“贝西”。当时的英国人实际上把女王看作了英格兰的化身,伊丽莎白逐渐成为英格兰民族自我意识觉醒时代的等同物。
给杜仲科普了一下,他们英女王一世的风采。杜仲听得都快要睡着了,始终都没能再这段介绍中,找到关于这枚戒指的描述。而马斯塔罗宾说到这,将手里的那枚戒指翻了个面,底部对着杜仲,将手里的放大镜凑上前去,让杜仲去看,并开口道:而这枚“碧波戒”正是伊丽莎白一世,生平最喜爱的一枚戒指,也是女皇陛下的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上面刻有其独特的标志······
杜仲听得下巴差点没掉地上,自己随手再伦敦二手市场,捡的漏,居然会是英国女皇帝老妈的遗物?这未免有点太扯淡了吧······顺着马斯塔罗宾的放大镜,他还真就看到了一个类似于铭纹的标志。
收回放大镜,马斯塔罗宾珍而重之的,将戒指放回到了戒指盒内。然后对杜仲诚恳的开口道:杜,这枚戒指,对我们大英博物馆来说非常重要,不光如此,我相信,对皇室来说,也同样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如今我们的这位女皇陛下,对那位先人,可是最为崇拜的,若是知道这枚戒指依然存在,女皇陛下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将它留在英国的。
杜仲听完都想乐,抿了抿嘴后,挑眉试探着问道:哪个·····哪个马斯塔先生啊,提什么要求·····都行?
马斯塔罗宾看着杜仲,然后点点头道:杜先生可以开高一点的价钱,博物馆若是出不起,我可以向皇室去提。
杜仲清了清喉咙,虽然知道有些·······不要脸······但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也就不在乎什么脸不脸的问题了,开口道:那我就用这枚戒指,再换百分之十的我国文物,马斯塔先生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