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颖:“首先,我们在保证正版不被盗的情况下,在实体书上市时,在站内下架所有的相关内容。试问在座有多少人,可以在一本书看了80%的情况下,放弃余下的20%?当然,会有人这么狠心。但在整个项目的营销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一些手段,推动一下大家的购买。就比如刚刚这个问题,大家如何看待看完邵他新书80%免费内容却不愿意花几十块钱买实体书这种行为?请相信我们,会用尽一切办法,来绑架这一类人。让他丢了好奇心,也丢了自尊心。”
台下哄堂大笑。
笑声结束后,周博冲接过话头:“前两家公司,都有提及,要用‘邵他封笔之作’这样的内容来做营销。你们没有用,是因为不知道,还是觉得你们的规划,能胜过他们?你觉得相比之下,你们的优势在哪?”
话音刚落,书汇的几个人都愣在了原地,纷纷往倪安的方向看去,却发现倪安正直勾勾地看着坐她对面的殷晴。因为她确实没想到,为了赢,殷晴居然做到了这种地步。
潘颖在台上已经乱了阵脚,不是问题难以回答,而是不管是作为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还是作为邵他作品的读者,这个消息的传来,都足够让人震惊到失去理智。
封笔之作?为什么?
唯一知道为什么的倪安闭了闭眼,睁开眼余光便看见邵他想要开麦解释,便转头用眼神制止了他。没有人比她更清楚殷晴的用意,他如果解释了,就正中了她的下怀——所谓的封笔之作,只是谣言,他与书澜阁的合作,一切正常。
这样,他与殷晴之间的博弈,就没了意义。
想了想,倪安还是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向了主讲台。潘颖见她起身,默默地给她让了个位置。倪安也默默地看了她一眼,眼神里满是安慰。
“大家好,我是书汇的负责人,倪安。周博冲老师的问题,由我来回答。首先是《大海》是不是邵他老师最后一本书这件事,我们知不知道?相信我们的反应,大家都有看到,但我还是要明确一下,我们不知道。然后是第二个问题,相比于友商公司,拿这件事来做噱头,我们的优势在哪?其实我想把这个问题,换成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这件事,我们会不会和友商一样,拿这件事来引流?我的答案是,不会……”
会议室内,寂静无声。
倪安说到一半,对上了邵他的眼神,一如既往的清澈透亮,带着些不明缘由的破碎感。周遭的人与事似乎都在转瞬间消失不见,一尘不染的空间里,他全神贯注地听着她的解释:“曾有人这么跟我说过,因为他写作,所以深知每一本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费尽心思写下的。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拿到了《大海》的样书,看过这本书?如果有人和我一样,有幸在新书上市前得以阅读,那么你大概会和我一样,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它是邵他老师的最后一本书,而是在面对书中那暗无天日的末日世界时,我们身在平安盛世,却能感受到故事里头,所谓的压迫、挣扎、无奈、绝望和向死而生的坚韧。它就像一面镜子,跨越时空,通过白纸黑字竖立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挣扎,赤裸裸地呈现在了书里头。那么多精彩的瞬间,不比一句‘封笔之作’来得吸引人吗?所以你问我,我们的优势在哪?我只能回答,大概是我们比任何人都要明白这本书好在哪,并且想要尽最大的努力,将这本书的好,告诉所有人。
“至于‘封笔之作’这件事情,作为一个商人,我深知所谓营销,要转化效果最大化,就要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在邵老师作品大受欢迎的当下,可能‘封笔’这件事,确实是所有读者内心深处,不曾察觉,但是最痛的痛点。可对于作者来说,‘封笔‘的背后,远比我们想象的沉重。我们永远无法想象,深爱写作的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放下自己手中最爱的笔。所以我不想为了利益,把作者的痛苦与挣扎,变成利诱人心的工具。我虽是商人,我虽是人,为名为利,无法免俗。但我也明白,取之有道,才能无愧于心。”
5分钟转瞬即逝。场上的人再有问题,也无法再提问。竞标结果如何,定格在此时此刻。
“今天的竞标会议到此结束,请各位回到隔壁会议室进行等候。我们会在接下来的30分钟内,对今天各位所讲述的技术标内容进行评分,最后结合商务标得出最终的结果。谢谢各位的参与。”
走出会议室的瞬间,说实话,没有人知道结果会怎样。即便所有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在利益面前,谁也没有信心。
未知,是时间最优雅的凌迟。希望,却让痛苦之人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