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雨的棚屋,透风的窗户,父亲的呻吟,母亲的埋怨。这些就是张强在遇到宋渊瀚之前生活的主旋律。
初二那年,母亲消失了。有人说她改了嫁,有人说她被人拐走了,还有人说她去城里打工了。自那以后,张强就再也没见过母亲,母亲走之前,破天荒给他买了两套棉服,还专程来学校接他,甚至在学校门口的小吃店给他点了好几个小炒。
他不知道母亲是改嫁还是打工,但他知道母亲的离开,一定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那样看不到未来,完全没希望的日子,换成任何一个人,都坚持不下去。他不怪母亲,作为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女人,她撑不起这个家,她只能逃离。
时隔多年,他已经完全忘记了母亲那时候的样子,但却仍然记得那天学校门口小吃店那几个菜的味道。
张强命运的转折点是中考。
凭借强大的毅力和过人的头脑,张强考到全县第一,位列全市第四。
这是他所在的这个教育落后县第一次有学生跻身全市前十的行列。
宋渊瀚当时还在市里当领导,来县里调研时和县里的工作人员吃饭,席上有人无意提起,有的孩子锦衣玉食成绩倒数,但有的孩子上顿不接下顿照样能考到全县第一,中考一考完,就去建筑工地打工挣钱了,因为高中学费没钱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宋渊瀚当即打听起张强的信息。
第二天,张强还在工地扛水泥,几个县领导带着宋渊瀚找到了他。
张强晒得黝黑,在尘土飞扬的工地,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循声望去,刺眼的阳光下站着好几个人,中间的那个向他招手:“你过来。”
张强快走两步,将水泥卸到一旁,用脖子上的毛巾麻利地擦了擦头上的汗,一溜小跑到了那人面前。
“你就是张强?”宋渊瀚问道。
“是的,叔叔。”张强不认识面前这人,但单看这群人的穿着,他就知道这人的身份一定不简单。
“今年多大了?”
“15……”张强下意识回答了实话,立刻意识到不对劲,马上补充道:“刚到16。来工地的时候就已经到16了。”
来工地打工时,工头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能让人知道他还没到16岁,否则,是没人敢用童工的。
张强心一慌,面前的人难不成是上面派来查有没有雇佣童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