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泉府县衙大堂,堂下的世家族长周作人和淮安民咄咄逼人,大堂之上站立的一县之尊王学礼内心翻江倒海,从羞闹到愤怒再到一腔悲哀。
想到本朝开国之初,太祖威逼前朝末代帝皇退位时,身边就仰仗着一群世家大族的拥护。
彼时皇权更替,中央虽已定,地方尚未平。
那时朝廷的尚书令,出身颍川陈氏的陈平提出可以向天下大族许以重利,大族定则天下平。
太祖问其,计将何出。
陈平早就腹有存稿,对答如流。当朝提了两条。
其一,不再单纯的依靠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而是提出用九品中正制与科举考校制相互补充;
简单地说就是世家大族有向朝廷推荐贤能人才的权利,朝廷认可之后,亦可对这批人委任官职。
虽说在正统读书人心中,科举仍是正道,九品中正制察举上位的官员不受士大夫阶层待见。
但是,科举一途本就艰难,原本世家大族出身的士子就在科举一道上行走的相对容易。
若再有察举制度的补充选拔,两百余年的积累,世家大族在整个王朝的官吏群体的膨胀可知一二。
其二,不能单纯的依法治国,而是需要礼法兼治。
正所谓,刑不上大夫,法不下庶人,朝廷大法不必太过详尽,能管辖至郡县一层即可。
至于乡野小民犯事,当依当地风俗礼法的要求,施以处罚,非要案不必惊动三司问审。
只是陈群没有明说,那些手握拥立之功的世家大族也没有点出。
乡俗礼法是谁定的,那自然是各个地方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世代维系的。
两害相较选其轻,本朝太祖为了尽快平定天下,安抚黎民,就答应了陈群的两个奏请。同意将这两条明发天下,想要一试效果。
万万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官军在各地世家大族的大力支持下,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平定了各地作乱的前朝余孽。从黄袍加身到天下大定,新朝不过用了月余时间。
史书将这一改朝换代的事件称为黄袍兵变,士大夫阶层对这一将流血兵变控制在历史最小范围的王朝更替大加赞扬,传颂天下。
而本朝太祖在天下安定之时,大宴群臣,席间醉眼朦胧之时纵酒高歌:
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谁也不曾想到,这场宾主尽欢的宴会也成为世家大崛起的元年。
当下,重泉府县衙大堂内,周,淮二家主此刻的狂妄就在于仰仗太祖当年的这声高呼和两百余年来世家积攒的底蕴。
时光境迁,太祖去后,关于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何解,就有了激烈的讨论。
士大夫还是世大夫,居然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王学礼不愿在此事纠缠,也无力在此事纠缠,因为他已经尝试过无数次了。
自己束发就学之时,初闻此事就觉得颇为好笑,翻遍史书,何曾听说过有世大夫这么个词汇,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可是渐渐的王学礼笑不出来了,教导他的大儒说有这个词,简拔学子的官吏说有这个词,自家依附的关陇李家上上下下坚称,太祖说的,一定是这个词。
他茫然了,和人辩驳了十数年,就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就从来没辩清楚过。
当年辩论不清楚,今天和这周、淮二家主当然也辩不清楚。
他今天也不想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