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可说的有点大了,在山寨唬一唬那群没文化的人也就算了,面前的两位可都是金榜题名过的儒学大家。
儒学博大精深,即使是一家一派之言也能演变出万千种变化。何人能遍阅古今经典,还踏足万水千山。
想来少年的师父应该是一名科举不第的游学狂生。不过能创造出新的字体,却是有几分才气。
两位中年官袍人相互对视一眼,不禁莞尔一笑,少年傲气,才子风流嘛,自当狂一些,自己也曾年轻过。
“罢了,老夫也不问你出处。只凭你一手好字也当得我儒门多年教化。今日老夫在此考教学生,汝可一并作之。”
并没有给余生答复的机会,便着人安排余生和七八位青年学子并排坐于堂间长凳之上。黄增寿也是着人增加了茶水点心,大家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余生一头雾水,但并没有如同愣头青般拒绝。而是谢过诸人,自行坐下。
他并不知道,此前县官将本府文气异动之事报上,才有学政大人下来视察。
身边这七八人都是重泉府的成名秀才,与他们坐在一起,基本就等同于学政赐予其同秀才出身,日后这考学第一关自然无碍了。
对联在儒门乃是小道,所以作为奖励,学政将余生也加入考教范围内,这在大家看来已经是优待了。毕竟,最终能入学政大人和县尊大人的法眼才是前途无量之事。
“此地视野开阔,极目远眺,甚是令人心旷神怡。诸位学子,本官与王县令就在此饮茶畅谈,尔等可观此美景,诗词做歌,若有出彩者,可随本官入学政衙署就读,备考下半年的举人试。”
此言刚出,几名学子就躁动起来,他们望向彼此的眼神中都擦出了火花。
学政衙署是每个地方的最高学堂,非才气逼人者不可入。在儒生中流传,学政衙署等同于举人保送。
而举人才是书生登堂入室的门槛,做官做学问,都将始于此。所谓中举夺魁终报喜,蟾宫折桂耀门庭。各种好处与秀才身份云泥之别,无数学生梦想的终点不过如此。
黄掌柜笑呵呵的命人给每一位学子都上了笔墨纸砚。看着眼前众人神态,抓耳挠腮者有之,眉头紧锁者有之,笔驻不下者有之,落笔作文者亦有之。
嗯,那个刚进来的年轻人为何走向窗前呢。
余生是这群人中心态最淡定的,他根本就不想进什么学政衙署。上辈子刚刚毕业,这辈子难道又要进学堂,古人可是说过,头悬梁,锥刺股,这罪谁受得了。
等会随便应付下就得了,他迈步来到窗前,欣赏起窗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