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溪是知道喜剧行业那些所谓传统与民间的路数的,为什么这么熟悉呢?因为连她自己都身在其中。中戏毕业喜剧专业,这是王贝溪的底色,那么在中国这个地方什么艺术形式能谈得上专业呢,而且还是喜剧。
当然是视相声为唯一了。这东西与建国初期历史伟人的喜好不无关系,也与京味文化深远影响息息相关。探寻成因自然意味深长,只能是众说纷纭,学术探讨而已,于现实无碍。
所以王贝溪在中戏的那个专业只有一个班,一个班只有十六个人。在当年纯纯是探索与尝试性的,专业课都是调来换去没有多少定性。
曾凡来给王贝溪上课的时候,已经累官至北京市曲艺协会主席了。他当然不知道自己有一天会冲出北京走向全国,甚至文化部教育司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自然是后话。
这曾凡学历是硕士,本科专业是文艺学,乍眼看去觉得仿佛是研究理论的老学究,其实不然,人家是妥妥的践行者跟实干家。
天津人曾凡,从小耳濡目染就是相声,后来发现自己对这一行兴趣浓郁无法自拔,索性产生了以此为谋生之技的念头。念本科的时候遍访相声名家,收获颇丰。再后来就是自己演而习之,在全国各大知名的相声比赛里频频亮相了。
在早些年一次央视为春晚语言类节目遴选新人举办的相声比赛中,曾凡拔得头筹一举成名,最后因为表现出色被直通春晚。
曾凡回忆那段峥嵘岁月,以为是此生不能再有的高光时刻了,他当然不会想到自己会连上十年春晚成为见证时代变迁的活化石,被相声界的后生先辈视为传奇不可超越。
其实回忆起自己被央视选中的那个扬名立万的节目,曾凡每每都感觉胆战心惊汗流浃背,原因当然是错综复杂,有人的因素,也有时代题材的局限。
人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自己,这倒还在年轻的曾凡自己控制的范围之内。而另一个就是搭档了,这至关重要。
搭档的风险最致命的就是合作时间太短了,甚至说短都有点言过其实,用曾凡的心里话说,这家伙是临时拉过来帮忙的。
当时助曾凡一举成名的搭档叫李子聪,怎么说这家伙首先是凭借他的外形条件入曾凡的法眼。曾凡是论长相而言,天生就是吃相声这碗饭的人,而他的搭档,说句狠话,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是奔着说相声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