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小家伙长大这么大,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只是大东山公社,村里的孩子对更远的村子外总是充满着幻想。
只是除了对比公社的热闹街市,他唯一能幻想的来源,也就是翻姐姐给的小学课本时看到的几幅插画,更多的却也想象不出来了。
柳大夫笑呵呵的听着他们两个的一问一答,听得很开心。
饭后,余苏照例拿出《药典》学习,其实书里的内容他已经能背下来了,但是在学医只光背书是不够的。
她在自己学药采药的过程中,把自己实践的内容和书里的内容进行相互印证,收获颇丰,是以养成了每天都翻翻书做做笔记的习惯。
哪怕有系统的学习面板加成,但是知识记住了和学会了真正的使用还是有区别的。
“三丫,这本书你既已全部学完了,后面就着重在的把脉开方,药学得会根据不同的病症开出合适的方子才算是真正学会了。”
“好的,师父。”余苏欣然接受,这也正是她希望的。
现在因为合作社的事,小前村在这附近的几个村子也算是出了名。尤其是在有村里人的亲戚在柳大夫这治好了一些常年不见好的顽疾后,附近好多村民都慕名而来。
而这其中,宫大娘的风湿痛被“治好”的事,更是被传为典型。
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像是风湿痛这种病想完全根治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能有所缓解,那这医术也是很能让人认可的了。
俗话说,风湿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啊。
为了方便的,余苏和柳大夫把给宫大娘的方子调整了一下后制作成了膏方,有内调和外贴两种。
有那不是很严重的,贴几贴膏药就行;严重些的就内外合用。
统一制出来的膏药的效果,虽然不能和宫大娘那种专门针对性的开方子调理的,但是也很受村民们喜欢。
余苏现在也是能被大家称呼一声“余大夫”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