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并没有表态,而是看向了赵楷。
“诨王,你怎么说?”
“回父皇,儿臣以为,方贼不会接受招安,我们应该果断调集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速战速决,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
赵桓立即反驳道是:“大军调集、粮草征收,又要耗费多少钱粮。两军交战,又要有多少生灵涂炭?三哥,你凭什么说方贼不愿意接受招安?”
赵楷说道:“实不相瞒,这方贼一伙起初聚众造反,已经被我皇城司安康伯拿住,并许诺他们官职,结果这群逆贼却在返京的途中逃回睦州造反,所以,他们是不会接受招安的。”
“哦?这么说,是三哥的皇城司出现了失误,才导致了方贼起事成功,使东南重地陷入了一片战火之中。”
赵桓终于抓住了赵楷的把柄,立即变得咄咄逼人起来。
赵楷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向赵佶说道:
“父皇,安康伯在押送方贼途中,听闻九姐身患重病,这才抛开船队,星夜兼程赶回东京,让贼人有了可趁之机……”
赵佶却摆了摆手,打断了赵楷的话,他现在没有心情看他这两个儿子相互争斗。
赵桓见赵佶打断了赵楷的解释,还以为自己赢了,心中不免有些得意起来。
不过赵佶一开口,又让他的心沉到了谷底:
“蔡相,你是丞相,说说看,东南之祸该如何解决?”
蔡京躬着身子走了出来,
“回官家,老臣以为,方才太子和诨王殿下说的都有道理,对于方贼这等顽固分子,应当剿抚并用才可。”
赵佶点了点头,说道:
“蔡相所言,甚合朕心,不知如何才能剿抚并用?”
“老臣以为,可以先派出一老成之臣,先与方贼谈判,商讨招抚之事,事若成,则万事皆休。事若不成,也算是为我朝集结大军、准备粮草拖延时间,之后派王者之师,一举灭之。如此,大事可成。”
赵佶听了之后,不禁连连点头。
“蔡相之言,才是老成谋国之言。众位爱卿,可还有别的意见?”
剩下的童贯、高俅之流,一看到赵佶都赞成了,谁还有不同意见?立即纷纷附和:
“臣等附议!”
赵佶这时脸上才露出了一丝笑容,又继续问道:
“那么,众卿以为,谁来担任招安的钦使,为朝廷先打前站?”
“这……”
众人又是一阵沉默,心里面都在狂打自己的小算盘。
这可是个无论成败都立军功的差事啊,谁都想让自己的亲信去。
高俅更是摩拳擦掌,甚至准备自己亲自前去。
只是两位皇子都没开口,谁也不会不开眼的先提,得罪了他们就得不偿失了。
赵佶也不着急,安静的等待着群臣的回话,因为在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位人选。
“父皇,儿臣有一合适的人选!”
“哦?太子你说,推选何人?”
“说说看!”
“皇城司外三指挥使,松长发,此人胆大心细,又常年在皇城司任职,熟悉反贼的路数,所以儿臣以为,宋长发为合适人选。”
赵桓话音刚落,赵楷便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