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于西夏国力,以及游牧民族的处事方式,使得西夏最终不得不与宋朝讲和。
后来,元昊在准备与北宋议和(“庆历和议”1044年)时,张元力争不可,但是元昊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及至西夏与契丹发生战事(1044年的贺兰山之战),张元知道其理想无法实现,于是郁郁不乐,在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但更加凄惨的是他死后李元昊都不知道。
而现在李乾顺也希望能有这么一个汉人谋士为自己力挽狂澜,可事实这根本不可能,自从张元事件发生以后,宋朝便加强了对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人员的管理,不管有没有合适的位置,都会给他们一个官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候补人员,但是也坚决实行不让人才外流的政策,而这也导致宋朝出现了另一个弊端。
那就是冗官,大量的官员领着朝廷的钱不办事,使得又一项问题出现,那便是冗费,久而久之,就变现成了宋朝三冗两积,积贫积弱的局面。
所以很多问题都是一连串的解决一个,其他的也会迎刃而解,只不过赵桓现在只是小规模整顿,灭了西夏以后,将会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那时候才是解决内部问题的最佳时刻。
与此同时,回到正题,李乾顺召开朝会,西夏文武分列两旁,倒是颇有气势,可真若平心而论,又似乎少了些东西。
看人来的都差不多了, 李乾顺也只能先开口询问:“众卿,如今可有退敌之法。”
此话一出,底下的文武官员纷纷惭愧的低下了头,其中有些人,虽然嘴上没说,可心里已经知道了结果。
见此情景,李乾顺隐忍了多年的帝王之术,再也忍不住了,当即便爆发的呵斥道:“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当中,恐怕已经有不少人和宋朝联系了吧?”
“如今,这种国破族灭的时刻,你们竟然还不思进取,真要等到朕的头颅被割下来,挂兴庆府的城楼上,你们才知道为时已晚吗?”
可不管李乾顺如何呵斥?底下的官员依旧是装聋作哑,除了真和宋朝有仇的,谁想做那殉国之臣。
要说这和宋朝有仇的当属仁多保忠,毕竟他的儿子可是死在种彦崇的手上,见群臣哑口无言,这次他选择去当那个出头鸟。
毕竟那可是他的亲儿子,他要让宋军为此付出代价,于是他出列说道:“启禀皇上,臣愿领兵死守国都,绝不后退半步。”
这话虽然让李乾顺有了点面子,可实际问题根本就解决不了,要是死守能守住,他何必如此焦头烂额。
关键是死守他守不住啊!
最终,一群人讨论了半天都没有一个结果,一个解决的方法,最终只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