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目光朝一旁的陆时羡望过去:“当时,对此有很多争议。但现在,我们已经愈发意识到,这或许正是下一个生物学世纪的关键。你的研究,正是这一理念的绝佳实践。它不仅是发现,更是提供了‘设计’的工具和思路。”
“因此,科学院授予你这份荣誉,不仅仅是表彰你过去的成就,”她将手中的聘书郑重地递出,声音沉稳而有力,“更是对由你所代表的那种——敢于打破学科壁垒、直面根本性问题、并勇于重构我们认知框架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同与期许。”
“欢迎你,陆时羡院士。愿你的加入,能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机构,带来更多属于未来的、不一样的火花。”
没有热烈的掌声,现场反而陷入了一种深思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听懂了这番致辞背后的深意。
这不仅仅是一次授予,更是一次对话,一次来自传统科学权力中心,对新兴科学范式的正式回应与接纳。
陆时羡伸出双手,平稳地接过了那张轻飘飘却又重若千钧的聘书。
“谢谢。”他的回应同样简洁,目光与主席对视。
“科学的意义在于探索未知,无论这未知存在于生命的微观世界,还是存在于我们认知体系本身。我很荣幸,能与诸位同行,共同面对这份未知。”
仪式简短得近乎仓促,却余韵悠长。
后续的交流环节,陆时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焦点。
不少院士围拢过来,不再是客套的祝贺,而是直接切入具体的思想交流以及未来合作的可行性。
......
顺路参加了院士授予仪式后,陆时羡也终于开始着手去做此次米国之行的任务。
波士顿的深秋,查尔斯河畔的枫叶燃烧如火。
麻省理工学院标志性穹顶建筑下,空气里弥漫着知识与历史的厚重。
然而,在生物工程系那间可以俯瞰河景、堆满书籍和论文的办公室里,气氛却有些微妙的凝滞。
埃琳娜·沃森教授,染色质结构与功能领域的巨擘。
作为MIT乃至于全米国在此领域的旗帜人物,曾与更早的诺奖得主共同开拓疆域,此刻正靠在宽大的扶手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用她那双洞察了无数生命奥秘的锐利眼睛,审视着对面年轻的访客。
“陆。”她的声音带着学者特有的冷静,指尖轻轻敲击着红木桌面,“我必须承认,收到你的来访请求时,我非常惊讶。更让我惊讶的是你的来意。”
她身体微微前倾,姿态优雅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在MIT十五年,这里有我的团队,我的学生,我熟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