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等价交换的产物,其属性就相当于一把标尺,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要与货币的“币值”对应,简称为“一般等价物”。
如果没有货币,就相当于没有标尺,商品的价值衡量会十分混乱,这就是货币的属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斤大米,一个土豆,一颗白菜、一把大葱,他们之间要相互发生交换就会很麻烦,两两之间都要做一次价值对比,四选二的全组合,共有12种交换情况。
但是有了货币以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明码标价,相互之间的价值一目了然。
那么,作为商品价值的标尺,就要求货币本身的价值,要与其标称的市场价值相对等,这样的货币才能准确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当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其市场价值等同的时候,它本身就是商品,谁都可以造,造币的利润不比其它商品高。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只是一种自然产物,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货币产生以后,也并不是所有的金银都是货币,只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才是货币;到货币消失时,金银也依然存在。
而货币天然是金银,因为金银本身具有价值大、稀缺性高、容易保存、便于分割等优点,金银天然具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自然特点。
汉文帝时期,曾经对民间开放过铸币权,允许任何都铸币,只要按标准铸造就行。
在这种情况下,铸币者想获得暴利,只能偷工减料,减轻贵重金属的含量,把其他廉价金属加入其中。
在这种以金属纯度和重量为标尺的货币市场环境下,没有假币一说,只有劣币。含金量的高低和钱币的成色决定了货币的优劣,那些偷工减料的劣币会被市场规律逐渐淘汰。
到了汉武帝时期,却又把铸币权收回,牢牢掌控在朝廷手里,并且作为敛财的工具具体有三个敛财的辅助手段:
其一,经济手段,国家垄断铜矿资源;其二,技术手段,降低货币的铜含量;其三,政治手段,强制老百姓使用。
铜币内部的铜含量降低后,其本身的“价”已经远远高于市场的“值”,产生丰厚的利润了。就类似于一张百元钞票,本身一毛钱都不值,区区一张纸却能买25斤优质大米。
这样的结果就是有人为了追求利润铤而走险,私铸铜币,民间铸造的“假币”足够以假乱真,甚至比真的还真!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低价值钱币涌入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价格关系,导致全国各地动荡不安。
很显然,在价值货币时期玩信用货币那一套是行不通的,信用货币不仅需要有国家信用即国家政治强权作为基本保障,更需要有高超的防伪技术。
赵耀之所以发行银币而不是纸币,主要原因便在于纸币的防伪技术还没能实现突破,从价值货币到金属货币需要一个中间过程,而银币无疑是最好的过渡方式。
每一枚银币都有固定的尺寸、重量和89%的含银量,具有一定防伪特征,本身价值也很高,即使有人造假也无利可图,可以从根源上扼制“假币”。